“深读”与“浅读”

时间:2022-05-18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

  □申功晶

  我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当别的孩子开始呀呀学语时,我的父亲就开始用浅显通俗的白话给我讲述草船借箭、三打白骨精、血溅鸳鸯楼……一个个名著经典小故事。到了三四岁,父母去书店给我精挑细选了《西游记》《聊斋》《东周列国志》等连环画当启蒙读物,纵然大字不识几个的我光看图也能八九不离十地连蒙带猜出故事情节。到了十岁上,我已可通读原版四大名著、唐宋八大家散文……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让我到了“可一日无饭,而不可一日无书”的地步。每年暑假,我家老宅卧室的地板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书,有连环画、古典名著、国外小说、唐诗宋词……我坐在书堆里,俨然一个霸气侧漏的小国王。

  上了大学,我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去读自己想读的经典名著,学校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各大小书店……都能看到我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影。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除去每个月日常开销用度,我用一笔笔“闲钱”从书店搬回一摞摞“闲书”,从武侠小说到历史典籍,从诸子百家到校园青春故事,床头地板、客厅阳台,满坑满谷塞到无处可放,虽然买书的成本不大,毕竟房价看涨不看跌,彼时网络已经很发达,无论经典名著亦或流行小说,只须鼠标一点,既可不花一分钱就浏览到心仪的作品,还省钱又省地,于是,家人集体强烈抗议:网上看书去!可我始终觉得,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盏清茶、一张藤椅,闻着清新提神的油墨味道,听着那悦耳的“沙沙——”翻书声方得读书的真趣,何况,成天对着电子屏幕,多伤眼呀!因此,即便出现了一批如《明朝那些事儿》《最美的时光》等优秀网络作品,我仍固执地掏钱购买纸质书,一页一页慢慢翻阅。亲友都笑我是个不懂得紧跟时代潮流的“小古董”。可我只有摸着一页页纸张,才会滋生一种踏实感,仿佛这些书已装进我的肚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许是厚积薄发的缘故,我有感而发地码字撰文,渐次地,我的文字变成铅字,从地市级到省级、国家级刊物……或许正是有了这点“小才”,我被调到宣传岗位,成了单位“笔杆子”。

  最近几年,是新媒体“横行”的时代,连很多事业机关单位都开了自己的公众号,传统古板的我不得已“被迫转型”,老大不情愿地购买了智能手机,为了捧好饭碗,汲取养料,做好公众号,我关注了几十个优质公众号,琢磨着如何经营?孰料,“一入新媒深似海,从此纸媒是路人”,除了每天定时刷屏,我还迷上了刷朋友圈,旅游、聚餐也不忘拍照发朋圈,然后坐等微友留言点赞。最近一段日子,沉湎于新兴的“抖音”,一玩就是老半天……

  转眼又至“4·23”世界读书日,当我一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圈里铺天盖地晒书,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老文友,他晒自己一年总共读了四百多本书,这几乎是每天读一本的节奏呀,透过屏幕,都能闻到一股子油墨书香。看至此,我不由抬头看了看前方的书架,早已落满灰尘,细想,近几年,不知不觉中我也加入“低头族”,坐地铁刷屏、中午看“鸡汤文”、晚上玩抖音,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白白流逝,扪心自问:我多久没有正儿八经看过书了?至少三、四年了吧,或许更长……我努力回忆着,眼瞅自己运营的公众号蒸蒸日上,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可每次提笔码字却有一种江郎才尽的艰涩。其实,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是几年来专顾“碎片阅读”而舍弃“深度阅读”舍本逐末付出的代价。

  于是,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硬性计划:“碎片阅读”留给白天上班时间,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晚上一过九点半,必须关上手机,静下心来“深读”,力求在电子“浅”阅读和纸媒“深”阅读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的床头放着几本好书,临睡之前,习惯性地翻上几页,那纸张散发的墨香宛如天上洒下的甘露,在物欲横流的喧嚣时代,涤荡着我那浮躁的灵魂。

  值班编辑:林少颖 审核:方琮 高奇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2/fayuanwenyi_0424/177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