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核酸“假阳性”,检测机构需压实“前哨”责任

时间:2022-05-18 来源:内蒙古长安网 作者:佚名

  据报道,近日,某地一小区在一天之内测出13个新冠核酸“阳性”案例,而后续的方舱或医院核酸复核中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全部为“阴性”。小区部分居民发诉求信,表示怀疑核酸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强烈要求撤换涉事核酸检测机构”。目前,当地居委会已撤换该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

  同一小区一天测出13个“假阳性”,着实令人不安。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核酸检测结果一直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对于及时发现传染源、降低疫情扩散风险、落实“四早”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若检测数据源头出现问题,无法正确反映民众健康状态,不仅是给当地防疫工作“添乱”,更牵涉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5月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7例。其中本土病例222例,涉及8省市。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而核酸检测作为识别病毒的“显微镜”,其重要性无须赘言,检测结果必须精准可靠。

  当前在常态化核酸背景下,核酸检测量大幅度增长,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为抗疫发挥了专业力量。此时出现“假阳性”报告,值得警惕,更有必要重申——承担防疫“前哨”重任的核酸检测机构,必须把好检验质量底线。

  要知道,一旦出现“假阳性”,于疫情防控而言,会影响当地对疫情形势的及时研判,造成大量防控资源浪费;于民众而言,“被确诊”人员在转运方舱过程中可能变成“真确诊”,对于这样的乌龙事件,个体恐难以承受。而“假阴性”后果则更为恶劣,对阳性患者按照阴性处置,势必造成病毒大范围传播,加剧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

  也正是鉴于此,当地卫健委已表示,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令人担忧的是,核酸检测结果“失真”并非个案。此前,个别地方也曾出现谎报核酸检测结果事件,出具“假阳性”报告等情况,严重干扰了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了不良后果,但相关部门对涉事机构并未见实质性处罚。这既难以对同类机构起到监督警示的作用,还会影响人们对于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信任。

  若一旦坐实检测机构出具“假阳性”报告,等待其的不仅是行政处罚,如取消检测资格资质,行政罚款,准入禁止等。若其情节严重,依据我国刑法第229条第1款,则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此外,受害者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检测机构承担侵权责任。

  “假阳性”不能再出现,防疫源头绝不容造假,核酸检测机构理应对检测结果真实性负责,也提醒个别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不能一味着眼“扩大产能”“提高效率”,而忽视了检测质量。

  众所周知,核酸检测包括采样、转运和检测等多个环节。有专家表示,核酸检测是否出现假阳性问题,与实验室操作是否规范相关,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后结果偏差,如实验室污染、样本污染等,都可能导致“假阳性”。这就要求,相关检测机构须严格按照规范处理检测样本,保障实验室检测质量,加强对核酸检测人员培训,切实做到核酸检测全过程保“量”又保“质”。

  前几日,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在近期的飞行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对此,北京卫健委采取四方面措施严把核酸检测质量关,不仅严肃处理涉事核酸检测机构,加强全市机构的监督检查,并着手建立阳性病例样本“个案必查”机制和定期监督机制。如此,才能倒逼核酸检测机构尽职履责,严守疫情防疫工作底线,真正成为疫情防控的“前哨”。(徐秋颖)

  


原文链接:http://www.nmgzf.gov.cn/xwsp/2022-05-13/560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