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直击!海拔5200米,科考队员是如何工作的?

时间:2023-06-07 来源:西藏长安网 作者:佚名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张继峰(左)在查看附着在石头上的藻类生物(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青藏高原被科学界称作“天然实验室”,而珠峰及其附近地区则是其中一块亟待被科学认知的璞玉。

  2023年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部分。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追问科学,奋勇攀登。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来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一窥科考队员的工作场景。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邱海英在对冰前湖水样滴定碳酸氢根浓度(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邱海英在检测绒布冰川末端水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是珠穆朗玛峰(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气象梯度观测小组负责人赵华标(中)在指导科考登顶队队员架设自动气象站(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土壤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考队员薛雨昂在对冰川进行实时差分GPS定位(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位于珠峰登山大本营的科考营地(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在用水质仪检测冰前湖水质(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他的脸在珠峰海拔约6500米处完成科考任务时被晒脱皮(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考队员薛雨昂在对冰川进行实时差分GPS定位(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水生生物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气象梯度观测小组负责人赵华标(中)在指导科考登顶队队员架设自动气象站(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右)和同事在样品自封袋上做标记(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测量土壤温度(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左)和科考队员讨论冰面湖的形成原因(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进行水生态调查(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水生生物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土壤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右)在查看从珠峰海拔约6500米处钻取的冰芯样品(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采集水生生物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原文链接:https://zfw.xzdw.gov.cn/zfjj/xyfq/202306/t20230604_3601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