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如我在诉”厚植为民情怀 成都中院用心用情办好为民实事

时间:2024-01-31 来源:四川长安网 作者:佚名

  image.png

  

  成都中院司法释明中心 成都中院供图

  

  image.png

  

  成都中院工作人员正在帮助老年人办理业务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提出:“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办,以‘如我在诉’的要求做好司法审判工作。”

  

  一次耐心的诉讼引导,一场专业的判后答疑,甚至小到一杯热水和一包纸巾……一个个暖心举动的背后,蕴藏着成都中院“如我在诉”的服务意识和为民情怀。一直以来,成都中院树牢“如我在诉”理念,密切关注当事人的需求和利益,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心上,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传递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完善优化服务体系 公平正义再提速

  

  “现在的法院服务简直太周到、太方便了!”在成都中院诉讼服务大厅,刚刚提交了上诉状的廖婆婆由衷地发出感慨。由于廖婆婆有书写障碍,诉讼服务大厅的专职导诉员贴心引导其来到智能语音书写台前,打开话筒、参照文书模板,帮助廖婆婆顺利书写了上诉状。

  

  自2009年起,成都中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建设诉讼服务中心,不断开拓创新,从在全国率先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到上线运行天府市民云“诉讼服务”模块,再到升级“蓉易诉”在线诉讼服务平台,线上诉讼更加高效;从当事人需要来回奔波,到逐步建立起以24个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核心,81个法庭诉讼服务站、267个社区诉讼服务点为延伸的三级实体网络,线下服务更加便捷。

  

  目前,全市已构建起以“当事人为中心、前后台协同办案、引入社会化服务、全程信息化支撑”为基本理念的“一心多点、全域覆盖、联网运行、就近服务”的诉讼服务体系,形成了“半小时诉讼服务圈”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平台”同频共振的服务格局。

  

  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发展为办事群众带来了更加优质的诉讼服务体验。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全市法院累计办理各类诉讼事务1103万件次。

  

  如何进一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规范便捷、同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成都中院坚持同城同质、标准统一,一体提升服务品质,围绕办事群众核心需求,先后编写《成都审判指导——诉讼服务规范专刊》,制定《诉讼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一体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窗口工作行为规范》等,对全市法院诉讼服务场所、诉讼服务核心事项及办理规范进行梳理和统一,并配套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以标准化促进诉讼服务普惠化、便捷化。

  

  更新升级服务举措 司法为民有“心”意

  

  “老人家,请问你要办什么业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近日,一名在雨中杵着拐杖、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来到成都中院诉服大厅,专职导诉员立即上前进行一对一的接待服务,帮助其补充完善上诉请求,快速为其办理了跨区域诉讼事务。

  

  类似这样的暖心场景,在成都中院并不鲜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涉老诉讼案件量日益增长的现实,成都中院聚焦老年人参与诉讼能力弱的痛点和难点,制定成都法院《关于加强建立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法院建立完善“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诉讼服务。

  

  在成都中院诉讼服务大厅,既有包括安装轮椅、助听器、放大镜等在内的适老型服务设施,更有“一对一”全程陪同定制服务,引导老年当事人选择用最快捷、高效的方式解决纠纷、办理诉讼事务,让老年当事人诉得安心,诉得放心。

  

  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积极主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更是法院的职责使命。近年来,成都中院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推出“成都法院诉讼便民十条”,不断更新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以改革创新体现司法为民“心”意。

  

  为破解当事人“诉前不明”“诉中有问”“判后有疑”等问题,成都中院在全国首创司法释明中心,建立集诉前辅导、诉中引导、诉后疏导、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司法释明机制,及时为当事人释疑解惑,引导当事人自觉履行裁判义务,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通过司法释明,当事人拿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裁判文书,而是有温度的司法关怀,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目前,全市23家法院司法释明中心均已挂牌运行,2023年为当事人释明2.5万余件次。

  

  严格落实“有信必复” 群众诉求有着落

  

  “您的短信已经收到,我们将尽快处理并给您回复!”这是成都中院严格落实“有信必复”,全面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丰富回复形式的一个侧影。

  

  除了以短信回复,成都中院还将“12368”诉讼服务热线、信访、书记信箱、院长信箱、人大政协督办件等多条来信依托网络理事平台实现统一归口,实现全时空、全覆盖受理群众诉求。该院配备政治过硬、责任心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专门负责处理群众来信,并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确保办信各环节紧密衔接。进一步明确流程规范,制定并印发《网络理事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实现从登记到办结全程规范,进一步提升来信办理质效。

  

  怀着“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工作愿景,成都中院在有效处理信件回复、切实解决群众问题方面,不断下足功夫。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中院网络理事平台办理各类来电来信89721件,均细致答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有信必复’只是措施,根本目的是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成都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有信必复’绝不止步于程序性回复,实质性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才是关键。”对于简单咨询类诉求,成都中院采取直接回复、案件情况反映登记转办的前端分流模式,实现转办件日清日结。针对群众诉求紧急、迫切或特殊情况,采用“先行联系办理+同步登记转办”的方式,推动问题快速妥善实质性解决。

  

  跟踪督办是“有信必复”工作的重要一环。成都中院通过强化督察通报,采用分层分级督办模式,对办理情况进行节点性管理督促,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优化研判分析,通过对群众来信的办理,定期分析研判,结合诉求性质及转办办理情况,选取正面典型案例供全市法院学习参考。

  

  主动延伸服务触角 解忧止纷显质效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近日,在金牛区花牌坊社区的委托下,成都中院组织一支志愿服务队前往某老旧院落,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7年的自来水收费纠纷。

  

  原来,该院落每栋楼仅有一个共用水表,无法自动读取每户用水量,故需由人工上门统计。长期以来,该院居民水费一直由门卫核算、代收并上缴给水务公司。因门卫自认为在收取水费过程中产生劳动,水务公司应向其计提劳动报酬,却遭到水务公司拒绝,遂产生不满,多次拖延、拒绝上缴水费。而对水务公司而言,长期无法按时足额收到水费,但又不能以断水方式拒绝提供自来水服务。对居民而言,门卫已代收水费,表明其已履行付款义务,则不同意向水务公司重复缴纳水费。

  

  在社区协助下,法院组织居民代表、门卫、水务公司代表三方进行调解,通过“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最终,院委会代表居民与水务公司、门卫协商,核实了用水数量,并组织居民补缴齐拖欠的水费,这起长达7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为积极推进诉讼服务向前端延伸,融入“微网实格”社会治理,打造社区诉讼服务点新样板,成都中院诉服办党支部与花牌坊社区签订《“法律服务进社区”结对共建协议书》,加入花牌坊社区“院落微网实格共治服务站”,成为党建引领“1314”老旧院落共治模式中一员,协助社区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普法宣传、做好法律服务,打通诉讼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网格的属地优势,积极探索“网格+送达”模式,发挥社区信息探头作用,协助法院做好涉诉信访重点人员联动管控,探索构建法院与社区“双向互动、共建共进”的合作机制。

  

  为推动诉讼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优质化运行,成都中院修订《基层法庭诉讼服务点建设规范》,主动延伸服务职能,诉讼服务站除传统的诉讼服务职能外,兼顾信访接待、诉非对接、多元解纷、法治宣传等职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法庭结合实际增加服务职能,如有的专业性法庭增加“诉前鉴定”职能等,推进开通窗口评价功能,配备审务公开相关设施,探索开展业务办理在线排号等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司法为民,初心永恒。促进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没有休止符,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一起走向未来!”成都中院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表示。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fzsc/20240131/28391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