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诉源治理”管窥
最高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纲要”明确将诉源治理列为今后法院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诉源治理一词虽属当今首创,但所蕴含的纠纷预防、化解之意却古已有之,而史料一般表述为“息诉”“止讼”抑或“去讼”等。相较于以往各个朝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刺激了人们对财利的追逐,人口增多、流动性增强,加之官方力推普法教育,掀起了“挂书(指《大诰》——作者注)牛角田头读,且使农夫也识丁”的学习法律热潮,户婚、田宅、钱债等纠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健讼”之风尤盛。明代《教民榜文》记载:“两浙、江西等处,人民好词讼者居多,虽细微事务,不能含忍,径直赴京告状”,在民间素有“种肥田不如告瘦状”之说(《海瑞集·示府县严治刁讼》);而在清代亦有“横打官司直耕田”之谚,清康熙重臣刘兆麒在《总制浙闽文檄》中指出,“南方风俗浇漓,习尚健讼……事无大小,情无重轻,极喜捏词构讼,有微疵小忿,辄兴绝大冤词。雀角鼠牙,竟造迷天大谎,惟图诳准,不顾坐诬葢”。“健讼”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的老百姓能够了解和掌握法律,并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一种朦胧的法制意识的表现,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却与统治者们所追求的“无讼”理念背道而驰,是故“息讼”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权者们的“必修课”。
诉源治理的理论动因
《荀子·礼论》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明代大儒丘浚认为:“民生有欲不能无争,争则必有讼。”(《大学衍义补·慎刑宪》)。清朝崔东壁亦指出:“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必此争而彼甘于让,斯耳;苟不甘于让,则必讼之矣。”(《无闻集·讼论》)人与人之间的欲望冲突导致诉讼不可避免。虽然争讼客观存在,但孔子提出“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篇》),南宋时期朱熹则进一步强调要使“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以实现“无讼”,最终达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状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可以说这种“大同”社会是历代统治者所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争讼案件的多少自然而然成为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重要标志,于是“息讼”成为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诉源治理的现实动因
“健讼”荒废农桑,动摇了统治基础。从远古社会发展至今,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资治通鉴·汉纪五》载:“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说的就是农业为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业,所以百姓生活艰难。贾谊又云:“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汉书·志·食货志上》),指出,脱离农桑本业而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了,属于危害天下的一大流弊。元世祖忽必烈强调,“农桑,王政之本也……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志·卷四十六)。
而“健讼”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种肥田不如告瘦状”之说就是“健讼”所产生这种危害的真实写照。南宋著名判官胡石壁认为,“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破坏家财”(《名公书判清明集·妄诉田业》),清代刑名幕友汪辉祖亦一针见血道出“健讼”的危害,“如乡民有田十亩,夫耕妇织,可给数口。诉讼之累,费钱三千文,便须假子钱以济,不二年必至鬻田,鬻田一亩则少一亩之人,辗转借贷不七八年而无以为生。其贫在七八年之后,而致贫之故,实在准词之初”(《佐治药言·省事》)。“健讼”使老百姓平时不再注重农业生产而是削尖脑袋以讼图谋私利,清雍正帝在谈到上述问题时指出,“鼠牙雀角,速讼无因。岂至结怨耗财,废时失业(耽误生产经营——作者注)”,并力劝百姓“尽力农桑,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惰,勿因天时偶歉而轻弃田园,勿慕奇赢倍利而辄改故业”(《圣谕广训·重农桑以足衣食》)。
官府人财物有限,“息讼”势在必行。明清时期行政管理体系中州县为最低一级行政机构,州县官员虽然品阶较低,但在地方行政事务中却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真正的“治事之官”,“州县近民也,然兴利除弊不特藩臬道府能说不能行,即督抚亦仅托空言,惟州县则实见诸行事,故造福莫如州县”(《平平言·卷一》)。州县官掌管的行政事务繁多,而听讼仅居其一,如《明史·志·卷五十一 》载:“知县,掌一县之政……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清史稿·志·卷九十一》亦载:“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灾,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
就古代中国政府的功效,诚如黄仁宇先生所言,不能不受所配发的经费而限制,这两者都是由田赋总额而决定。从史料中可以发现,如用今日的标准评断,所有的衙门,都以人员短少、经费拮据为常态,其经费亦仅能够维持传统衙门的开支,有的尚不足。因此,处理讼狱,特别是民事案件,无疑耗费了官府有限的权力资源,使其无暇顾及教化、治安、征税、祭祀等诸多行政事务,这是自上而下的掌权者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康熙帝在论证“息讼”必要性时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若庶民不畏官府衙门且信公道易伸,则讼事必剧增。若讼者得利则争端必倍加。届时,即以民之半数为官为吏,也无以断余半之讼案也。故朕意以为对好讼者宜严,务期庶民视法畏途,见官则不寒自栗。”
诉源治理举措
涌入官府的诉讼案件尤夥,导致州县官员疲于应付、无力招架,如,明代成化时期“吉安嚣讼大兴,刁风益肆。近则报词状于司府,日有八九百;远则致勘合于省台,发有三四千……习顽之徒不遵禁例,饰诈文奸,视昔为盛。仍以革前并不干己之事奏告,逮人甚多,至数岁不能结断其事”(《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一百六十六》),又如清代蓝鼎元在《鹿洲公案》中记述了潮州地区的“健讼”风俗,“潮人好讼,每三日一放告,收词状一二千楮,即当极少之日,亦一千二三百楮以上。”为此,上至天子下至地方各级官吏均绞尽脑汁推行“息讼”之术,在此主要介绍几点对当今法律制度、司法政策产生过影响或有一定启示意义的内容。
(一)调解止争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和谐”“和为贵”等矛盾化解理念,而调解则是践行该理念的极致表达,也是“息讼”的主要手段。在西周时期就有专门负责调处、化解纠纷的人,《周礼·地官司徒·师氏》载,“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明清时期的调解机制臻于完备,明确调解为诉讼的前置程序,适用对象为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如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府,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理断。”调解形式分为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而里甲、老人的调解即属于民间调解,优势在于“老人、里甲与乡里人民居住相接,田土相邻,平日是非善恶,无不周知”(《皇明制书·卷九》),同时里老们大多数是当地的豪绅和族长,名望较高,有较强的权威性,老百姓愿意让他们来调解纠纷。在清朝,民间调解同样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圣谕广训·和乡党以息争讼》载:“乡党之和,其益大矣……缓急可恃者,莫如乡党”。
官府调解是由州县官主持和参与的对民事案件或轻微刑事案件的调处解纷形式。由于诉讼案件的多寡是考核官吏政绩的标准之一,故官府受理的案件在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径行判决的,而是循循善诱加以调处,汪辉祖指出,“词讼之应审者,十无四五。其里邻口角,骨肉参商细故,不过一时竞气,冒昧启讼。果能平情明切譬晓,其人类能悔悟,皆可随时消释……两造既归辑睦,官府当予矜全,可息便息”(《佐治药言·息讼》)。清代蓝鼎元在任知县时调处的陈氏兄弟争田案流传至今,广为百姓称道,甚至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大致案情是:陈氏兄弟老大阿明,老二阿定,父亲死后,留下七亩地,二人相争,便诉至县衙。老大持有分家批文说父亲把土地给他,而老二则持有遗嘱说父亲临终时将土地给他。蓝知县受理此案后并不着急审理,而是先将这兄弟俩关在同一房间。刚开始一二日两兄弟始终相背而坐互不理睬,三四日后变为相对而坐。蓝鼎元又命人将兄弟俩各自所生的两个儿子带到县衙,当着两兄弟的面说要把老大的小儿子、老二的大儿子送人,以防止将来类似争产情况的再次出现。至此兄弟二人嚎哭不止,愿意将田产让与对方,此案得以了结。对此,有人评道:“此案若寻常断法,弟兄各责二十板,将田均分便可,片言了事。令君(指蓝鼎元——笔者注)偏委婉化导,使之自动天良至于涕泣相让,此时兄弟妯娌友恭亲爱,岂三代以下风俗哉必如此,吏治乃称循良”(《鹿洲公案·兄弟讼田》)。
(二)打击诬告
“健讼”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诬告,如在素以“健讼”风习闻名遐迩的徽州,为了打赢官司往往夸大其词,“词讼到官,类是增撰,被欧曰杀,争财曰劫,入家谓行窃,侵界谓发尸。一人诉词,必牵其父兄子弟,甚至无涉之家,偶有宿憾,亦辄迁入”(《寄园寄所寄·焚尘寄·座箴》),“或因口角微嫌而架弥天之谎,或因睚眦小忿而捏无影之词。甚至报鼠窃为劫杀,指假命为真伤,止图诳准于一时,竟以死罪诬人而弗顾。庭讯之下,供词互异”(《纸上经纶·禁健讼》)。
对于诬告,法律上规定实行“诬告反坐”。除了打击当事人的诬告外,明清时期对讼师的制裁尤烈,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言,“在传统的社会里,讼师素来受人轻贱,他们的形象,是贪婪、冷酷、狡黯、奸诈的,最善于播弄是非、颠倒黑白、捏词辩饰、渔人之利的,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而为官府所痛恨。”针对讼师的唆讼,官方设立了专门的教唆词讼罪,《大明律·刑律》规定:“凡教唆词讼,及为人作词状,增减情罪诬告人者,与犯人同罪。若受雇诬告人者,与自诬告同。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大清律例》亦作了类似的规定。
(三)公正断案
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州县官是州县境内的独裁者,其只对上级机关和皇帝负责,而不对百姓负责,处理案件的出发点虽不能说完全无视百姓的利益,但实际上却只注重自己的官声政绩和利益,因贪污受贿而罔顾事实、颠倒黑白者有之,为清结积案疑狱常操“四六之说”,不理曲直“和稀泥”了事者亦有之。海瑞对“和稀泥”式“息讼”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问之识者多说是词讼作四六分问,方息得讼。谓与原告以六分理,亦必与被告以四分。与原告以六分罪,亦必与被告以四分。二人曲直不甚相远,可免愤激再讼。然此虽止讼于一时,实动争讼于后。理曲健讼之人得一半直,缠得被诬人得一半罪,彼心快于是矣。下人揣知上人意向,讼繁兴矣。小官问事怕刁人,两可和解,俗以老人和事笑之。四六之说非和事老人乎……可畏讼而含糊解之乎?君子之于天下曲曲直直,自有正理。四六之说,乡愿之道,兴讼启争,不可行也”(《海瑞集·兴革条例》)。
海瑞认为,“息讼”不等于“畏讼”, 处理案件不能“和稀泥”,真正有效的“息讼”就是要积极听讼,依情据理,在辨明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公正裁决,“和稀泥”注定会引发好事者对不当利益的追求而再次兴讼,如此将使官府陷入“案牍纷争,日相修怨,其流弊伊于胡底”的恶性循环之中,其结果恰恰与追究“息讼”预期背道而驰。苏力先生将海瑞上述思想提炼为“只有公正的司法才会真有效率,并始终如一地依法公正裁判会减少机会型诉讼。”
(作者:江西省玉山县人民法院 董有生 桑志祥)
原文链接:http://www.court.gov.cn/jianshe-xiangqing-287091.html
-
答 核心网站不是项目官网,项目官网是项目门户网,核心网站是项目的功能性网站。法制调研网不是政讯通•全国法制项目的项目官网,是这个项目其中的一个核心网站。
-
答 如您所在地有成立地市中心,可以到所在地市中心申请开具;如果没有地市中心,在申报选题详情内容最后注明申请开具介绍信并留下相应的收件地址、收件人和联系电话。
-
答 一共有3种,分别是: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
答 工信部不审批带全国的网站。我们所有带全国字样的名称前都加了“政讯通”,意思是北京政讯通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法制调研工作。网站显示没有全国字样,在文字资料或者口头表述时会有加全国,使用名称都是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和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
-
答 文章未审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您上传的文章类型或格式有问题,负面文章未经过核实的不会通过审核,文章上传格式或栏目不正确的不会通过审核。另一种情况是您上传的文章格式、栏目没有问题,属于正面宣传文章,可能因编辑人员时间问题未能及时审核,我们的编辑人员会尽快为您进行处理。 人工审核时间:项目官网和核心主网一般是一天两次审核,网站站群1-2天审核一次。经过前期测试文章发布没有任何问题,可升成自动审核,随时发布系统按要求随时审核。
-
答 项目网站平台由4个官网和政务、行业双百网站群组成,204个网站的备案主体30多家企事业单位就是这个项目组织机构构成部分,各自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运作该项目。由牵头单位北京政讯通法律咨询有限公司行使项目的运营管理责任和各项权义的具体实施。
-
答 我们没有省中心,只设地市级中心。
-
答 如您所在地有成立地市中心,可以到所在地市中心申请开具;如果没有地市中心,在申报选题详情内容最后注明申请开具介绍信并留下相应的收件地址、收件人和联系电话。
-
答 涉及法制、社会、民生、执法等相关的资讯信息均可发布。
-
答 调研证除了法制内参的还有法制调查网调研证、法制在线网调研证、法治调研网调研证可申请。
-
答 特约编辑申请需提交: ①专兼职人员申请登记表和承诺书各1份; ②如实填报个人简历1份; ③身份证复印件2份(原大小,正反面在同一张纸); ④1寸蓝底免冠照片3张(同时附电子版照片1份,发送至邮箱:3206414697@qq.com); ⑤无违法犯罪承诺书1份。 以上资料寄至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邮编:100005,政讯通•全国法制项目通联部收。电话:010-56212745。审核通过后会联系您。
-
答 在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和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项目官网上政务百网和行业百网的栏目可以打开查看具体的网站信息。
-
答 有的,介绍信自开具之日起10天内有效,10天之内应将介绍信送至到受文单位,并进行案件的调研核实工作。
-
答 通过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文书、维权服务、调研活动、市场调查、学术课题研究等服务,收取法律咨询服务费。
-
答 没有强制要求。
-
答 是收费的,单位专兼职工作人员申请介绍信,应遵守一事一信一主体,每次申请需缴纳综合管理费用100元(一个事件,默认开2张),同一事件,去不同单位开具的介绍信超过2张,每增加一张介绍信加收管理费20元。开具介绍信需邮寄原件的,邮寄费到付。
-
答 一共有4种,分别是: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法制内参》编辑部。
-
答 前期发布的文章都需要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和格式。 经过前期测试文章发布没有任何问题,可升成自动审核,随时发布系统按要求随时审核。 人工审核时间:项目官网和核心主网一般是一天两次审核,网站站群1-2天审核一次。
-
答 调研员针对自己办理的案件可以复印涉案调研函。
-
答 利用行业百网站群,开展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按主题、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分事例的进行精准普法工作,对身边的正能量事迹进行宣传。
-
答 依据具体情况,如果是我们中心会员发布文章是免费的,会员有账号和密码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发布正面宣传文章。
-
答 本项目设立了全国法制调研中心、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法制内参》编辑部、《法制调研网》编辑部、总部法制项目通联部;外派联合团队:全国法制项目总部管理委员会、全国法制项目各省工作委员会、全国地市联合中心管理办公室;专项活动管理:千百万主题工程组委会、全国法律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全国法制宣教基地管理办公室、全国法制专项主题活动组委会。
-
答 我们是采用一个用户名注册并登录,发布同类频道或栏目的资讯信息,采用一网站发稿多网站共享发布。
-
答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主要是承担相关的法制监察、法治建设方面的行业课题调研、焦点问题、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调研、法律咨询服务、维权服务等。
-
答 负能量文章发布,如是调研员针对调研事件需要发稿时,需提前提交相应的证据资料,必须有投诉举报材料、投诉人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和调研核实证据等,同时提交所要发布的稿件内容,经总部审核通过后,所发稿件必须发稿人确认并签字,总部安排编辑在相关网站发布稿件内容。 转发负能量文章必须来自网站备案手续齐全的正规网站新闻资讯类文章可转发,贴吧、论坛、博客类不行。负能量的文章发布必须是经过单位调研核实,有相应的资料,符合单位工作范围等要求。
-
答 核心网站主要是项目业务执行使用的网站,运用于证件、介绍信、核实函、信封稿件便笺等。
-
答 可以申请。
-
答 调研员开展调研工作需要领取介绍信的,如果所在县的县级中心没有成立,可以从总部申请,一事一信,总部开具好了之后寄给相应人员。同时,向总部申请介绍信的时候,需在网站上申报相应的选题。
-
答 1.从北京总部、各地市中心、推荐人、推荐单位处获取纸质表格; 2.进入任一官网→点击“申请加入”栏目→找到对应岗位→下载表格; 3.进入任一公众号→点击“用户中心”栏目→找到申请资料→下载表格。
-
答 (1)发展各类法制信息化网络会员; (2)提供各类法制主题活动的策划服务,提供市场、品牌、项目、融资、营销、运营的相关服务; (3)提供互联网全业务服务:网站开发建设、网站设计制作、技术服务、维护、推广、运维服务等; (4)提供网站广告服务:广告交换、资讯推广、广告发布、媒体运营、广告设计、发行销售法制领域图书、报刊及音像读物、文化传媒等; (5)提供认证服务: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产认证; (6)提供商标注册代理服务; (7)提供数据挖掘、互联网不良信息处理、企业信用管理等服务; (8)提供市场调查服务:法制课题学术性、行业性、经营性和市场性调研、调查报告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服务。
-
答 发布于同类频道或栏目的资讯信息,会在多个网站上共享发布。
-
答 通过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文书、维权服务、调研活动、市场调查、学术课题研究等服务,收取法律咨询服务费。
-
答 (1)完成北京总部指定的国家重大课题和社会公共选题任务; (2)开展资讯采编、课题调研和法制宣传活动; (3)运用一体化应用平台开展服务的各项公益性、有偿性服务; (4)运用好互联网媒体平台的积极功能,为百姓维权提供合规渠道,监督政府等职能部门的行政不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正义,响应国家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
答 平台发展行业细分类别的网站,以网站站群模式运营,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在提高平台知名度、影响力、话语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给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网站平台,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服务。
-
答 地市中心成立总部不要求必须设立办公室,如果有办公室想挂牌的,可以挂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某市调研中心。
-
答 (1)从事过公检法相关工作或者媒体/法制领域工作的公民或法人单位均可申请(前提条件); (2)熟悉我国相关政策和调研工作; (3)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为发展做贡献; (4)遵守内参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作纪律; (5)熟悉基本网络操作,遵守互联网应用规则。
-
答 工作区域您自己申请,一般是长期居住地、户籍所在地或者业务范围,以方便开展工作为依据。
-
答 工作区域根据申请人居住地,户籍地或日常业务范围确定。 工作内容: (1)政策法律法规落实监督和反馈工作;社会热点、焦点现象等工作的监督反馈; (2)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监督权利; (3)利用法制领域的网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200网站,积极采集编发各类资讯信息。
-
答 相关表格可以从北京总部办公室、各地市中心、推荐单位或推荐人处领取,也可直接在官网下载(申请加入窗口)。
-
答 调研中心主任、各省工委主任、各地市级调研中心主任、各课题组主任和各部门主任可以领取带章空白介绍信。
-
答 工作日上传选题申请介绍信当天审核,当天寄出,节假日上传的选题需到工作日处理。
-
答 会员发布的文章需要经过人工审核,通过审核才可以在网站栏目里正常查看,因周末为休息日,没有人及时审核,需工作日审核后方可上线。
-
答 核心网站不是项目官网,项目官网是项目门户网,核心网站是项目的功能性网站。法制调研网不是政讯通•全国法制项目的项目官网,是这个项目其中的一个核心网站。
-
答 是的,您可以用授权的账号和密码登陆,关于上传步骤可参照http://fdyzx.org.cn/show-179416.html,如还有操作问题可拨打采编部电话010-56021399咨询。 正面宣传稿件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发布。
-
答 您好,需要先看一下活动内容,如果合适可以做主办方。请添加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官方微信:ZXT-fzdyzx,会有相关工作人员与您对接,或拨打官方电话010-56212741、010-56212745。
-
答 有偿业务运作不知道您具体指哪方面的事情,资讯信息化会员业务部分主要是在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百网站群平台发布。
-
答 调研员在所有岗位中,权限最高,业务范围最广,也是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岗位。调研员可以依法依规,针对个案进行调研,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有权申请向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及涉事企事业单位发送调研函,协查函,函件由北京总部代发,前提是调研选题经查事实清晰、证据充分,总部予以立案。调研员可对外提供互联网全业务服务。
-
答 正面宣传稿件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发布。 负能量文章发布,如是调研员针对调研事件需要发稿时,需提前提交相应的证据资料,必须有投诉举报材料、投诉人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和调研核实证据等,同时提交所要发布的稿件内容,经总部审核通过后,所发稿件必须发稿人确认并签字,总部安排编辑在相关网站发布稿件内容。 转发负能量文章必须来自正规网站(网站备案手续齐全)的新闻资讯类文章可转发,贴吧、论坛、博客类不行。负能量的文章发布必须是经过单位调研核实,有相应的资料,符合单位工作范围等要求。
-
答 相关表格可以直接在4个项目官网任一网站下载,进入“申请加入”窗口,选择“申请调研员”,下载相应的文件即可。
-
答 平台是采用一个用户名注册并登录,发布同类频道或栏目的资讯信息,采用一网站发稿多网站共享发布。
-
答 《法制内参》编辑部是法制内参网的编辑部,是同一单位。
-
答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是依托全国50多个企事业机关单位共同组成的调研、法制宣传及网络信息化、网络服务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室。
-
答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主要是承担相关的法制监察、法治建设方面的行业课题调研、焦点问题、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调研、法律咨询服务、维权服务等。
-
答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主要是发展行业资讯细分类网站,做的是行业市场细分和话语权平台,以网站站群模式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给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网站平台,尽量满足用户需求。
-
答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法制调研员申请表可以从北京总部办公室、各地市中心、推荐单位或推荐人处领取,也可直接在官网下载(申请加入窗口)。申请材料准备齐全,邮寄至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总部,资格审核通过后会电话联系您。
-
答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的核心网站主要是项目业务执行使用的网站,运用于证件、介绍信、核实函、信封稿件便笺等。
-
答 工作区域由您自己申请,一般是长期居住地、户籍所在地或者业务范围,以方便开展工作为依据。
-
答 法制调研员、法制监督员、法制调解员以及法制宣传员授权使用的网站数量和栏目是不一样的。
-
答 1.禁止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任何内容(信息);2.禁止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政治宣传和/或新闻信息;3.禁止发布涉及国家秘密和/或安全的信息;4.禁止发布封建迷信和/或淫秽、色情、下流的信息或教唆犯罪的信息;5.禁止发布有奖、赌博游戏;违反国家民族和宗教政策的信息;6.禁止发布妨碍互联网运行安全的信息;7.禁止发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和/或其他有损于社会秩序、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的信息或内容;8.禁止发布负能量内容(信息);9.如需协助处理投诉举报维权事件,请联系网站管理中心,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审批;10.正面宣传文章不限时不限量可发布,发布内容(信息)遵守文章发布格式要求,图片尺寸不超过内容板块宽度,段首空2个字符,段落之间不能有空行,同一栏目不重复发布,发布内容与网站栏目相符。
-
答 您好,申报之后需要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在人员证件下看到。
-
答 您登陆的是哪个网站,有网站后台3个月未登陆会显示账号待审核需联系管理员,防止有人长时间不登陆账号被盗,非本人发布不良信息。请告诉客服您的账号,重新审核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
答 找到配发的网络平台授权书,里面有账号和密码,登录授权给您的任一网站都可以进行不限时不限量的发布。 1、关注“法制资讯研究与发展推进中心”公众号,有完整的教学视频 2、教学说明,http://fzxfb.org.cn/show-179449.html,如还有具体操作问题可拨打采编部电话010-56212741、010-56212745咨询。
-
答 不是的,一共有两种方式: (1)网上申报,在总部网站上用本人户名和密码登录发布选题; (2)发送短信息至总部指定号码,选题申报内容必须具体准确,调研时间、调研人员姓名、涉案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或各类组织的名称、调研事件及调研选题来源。 注:选题重复后者不予审批。
-
答 调研员开展调研工作需要领取介绍信的,从总部申请,一事一信,总部开具好了之后寄给相应人员。向总部申请介绍信时在网上申报相应选题。
-
答 各专兼职人员授权使用的网站数量和栏目是不一样的,详情请联系客服咨询。
-
答 证件样式没有区别,平台使用费一样,根据申请人的工作方向需要确定。
-
答 法制内参是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的核心网站之一。提供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依法维权服务。
-
答 法制内参网是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的核心网站,主要面向于调研员、社会监督员等专兼职工作人员办理业务的功能型网站,为工作人员提供专属业务渠道。
-
答 不需要的。同一个账号密码,我们是采用一个用户名注册并登录,发布同类频道或栏目的资讯信息,采用一网站发稿多网站共享发布。不需要每个网站都登录,一类(或一组)网站只需要一个网站登录发布就行。
-
答 您好,我单位所有专兼职人员均可转发负面信息,但需符合审核手续。首先要核实此文章来源,正规网站(即网站备案手续齐全)的资讯类文章可以转发,贴吧、论坛、自媒体等其他媒体不行。(部分网站利用境外域名等手段,以“国家”“中国”的字号冒充正规网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查源头网站的资质和手续)
-
答 前期发布的文章都需要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和格式。经过前期测试文章发布没有任何问题,可升成自动审核,随时发布系统按要求随时审核。 人工审核时间:项目官网和核心主网一般是一天两次审核,网站站群1-2天审核一次。
-
答 请您直接与刊登文章的网站底部联系电话、QQ号联系,也可以给底部邮箱发邮件,网站编辑在收到邮件后会与您联系。
-
答 正面宣传稿件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发布。 负能量文章发布,如是调研员针对调研事件需要发稿时,需提前提交相应的证据资料,必须有投诉举报材料、投诉人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和调研核实证据等,同时提交所要发布的稿件内容,经总部审核通过后,所发稿件必须发稿人确认并签字,总部安排编辑在相关网站发布稿件内容。
-
答 转发负能量文章必须来自正规网站(网站备案手续齐全)的新闻资讯类文章可转发,贴吧、论坛、博客类不行。负能量的文章发布必须是经过单位调研核实,有相应的资料,符合单位工作范围等要求。
-
答 找到发证件时配发的网络平台授权书,里面有账号和密码,登陆授权给您的任一网站都可以进行不限时不限量的发布,详细上传步骤可参照http://fdyzx.org.cn/show-179416.html。如还有具体操作问题可拨打采编部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咨询。
-
答 1.成为舆情处理师可授权政讯通·全国法制项目的4个官网以及行业100网和政务100网,共204个网站,为个人、科教文卫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提供资讯发布、舆情监测、法律咨询、法律宣传等服务。 2.受聘的舆情处理师,可颁发证件和网络平台授权书,授权使用的平台,与各个网站支持互联互通,即用户注册登录一个账号发布文章,即可实现百网同时上线。 3.舆情处理师应聘成功,可参与单位授权开发的可经营性项目,如法制调研、法律援助、舆情监测、舆情处理、资讯发布、危机公关等。具体内容详见业务手册。 4.申请舆情处理师必须认真遵守本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并缴纳相应的网络平台使用年费。
-
答 成为调研员申请需提交的资料: 1、专兼职人员申请登记表和承诺书各1份; 2、如实填报个人简历1份; 3、身份证复印件2份(原大小,正反面在同一张纸); 4、1寸蓝底免冠照片3张(同时附电子版照片1份,发送至邮箱:3206414697@qq.com); 5、无违法犯罪承诺书1份; 6、无违法犯罪证明1份(由居住地或者户籍地派出所开具)。 注: 申请登记表填写可以参照填写具体说明,所有申请人签字必须为申请本人签字,未按要求填写或者资料不全者不予受理。 申请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联系咨询电话:010-53382908,或者 QQ:3206414697。 收件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邮编:100005,电话:010-5338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