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HIV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之路

时间:2024-12-09 来源:司法部 作者:佚名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法治日报通讯员 孙琛

  “在完成强制隔离戒毒后,戒毒警察还在为我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防复吸等进行专业指导,这让我非常感动。”解戒HIV戒毒人员张岩感慨地说。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解戒HIV戒毒人员重获身心健康、重构社会支持系统、重拾生存技能,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云南省第五强戒所”)依托云南省戒毒管理局戒毒医疗平台,通过“转介+”策略,为解戒HIV戒毒人员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的抗病毒治疗,为他们铺就回归社会之路。

  转介+构建双通道实现无缝衔接

  在落实推广云南戒毒系统“一体两翼”工作中,云南省第五强戒所与各州市医疗机构紧密联系、深入合作,通过建章立制、建站设点、主动帮扶等措施,积极构建戒毒所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双通道。同时,通过选派医疗专业技术精湛、业务能力突出、善于团队协作的医务人员和管理警察,成立转介协调小组,前往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等地,帮助解戒HIV戒毒人员与属地治疗点进行无缝对接。

  “只要HIV戒毒人员有需要,不管路程有多远,我们都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云南省第五强戒所转介协调小组成员刘超表示。

  截至2024年11月,云南省第五强戒所已成功转介51名解戒HIV戒毒人员接受专业治疗和后续帮扶,治疗有效率提升至85%,不良反应率降低至10%,有效维护了他们的健康,降低了复吸风险。

  转介+定制帮扶措施满足个性化需求

  解戒HIV戒毒人员魏华因担心亲友知晓其患病情况而抗拒治疗,转介协调小组通过精准回访、心理疏导、激励帮扶、成果运用等方式,帮助他端正认识、重新出发。“魏华从最初的抗拒治疗,到在转介协调小组的帮助下,逐渐放下心理包袱,主动接受治疗,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泪水,但最终他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云南省第五强戒所转介协调小组成员孙永琪感慨道。

  在构建双通道实现无缝衔接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因特殊原因难以接受常规转介的HIV戒毒人员,云南省第五强戒所与公安、疾控、医疗等部门协调联动、紧密配合,制定定制化帮扶措施,以满足解戒HIV戒毒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2024年以来,云南省第五强戒所依托成立的5个转介协调小组,通过定制帮扶措施,深入8州(市)18县(区),行程逾6000公里,成功为22名解戒未按规定报到的HIV戒毒人员办理了抗病毒治疗转介手续,实现了解戒HIV戒毒人员脱失再入组。

  转介+做实延伸服务助力回归社会

  面对解戒HIV戒毒人员在接受转介后如何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等问题,云南省第五强戒所转介协调小组努力克服转介工作中的堵点和难点,通过搭建就业桥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中心、企业紧密合作,为解戒HIV戒毒人员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近年来,云南省第五强戒所先后为数十名解戒HIV戒毒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并通过设立追踪小组,创新优化监测治疗机制,对他们进行长期追踪回访、监测评估。2024年,对解戒HIV戒毒人员追踪回访、监测评估超过44人次,累计为解戒HIV戒毒人员提供延伸服务150余人次。

  通过实施“转介+”策略,云南省第五强戒所在解戒HIV戒毒人员抗病毒治疗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其顺利回归社会。云南省第五强戒所党委书记、所长柳智明表示,下一步,云南省第五强戒所将继续深化与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为更多解戒HIV戒毒人员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服务,助力他们重拾生活信心,走向美好未来。

  (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原文链接:http://www.moj.gov.cn/pub/sfbgw/fzgz/fzgzxszx/fzgzjdgl/202412/t20241209_5108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