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苑】春来无痕

时间:2025-08-25 来源: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春来无痕

  

  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 任欢

  

  我的祖母张凤英,1938年正月生于大别山腹地河南新县八里畈镇槐树湾村。她常说:“我是日本侵略中国时出生的……要记着这份安稳是怎么来的。”

  

  1942年,四岁的祖母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彼时的河南,饥荒与战火交织,日军频繁“扫荡”大别山豫鄂边区。就在这风声鹤唳的年月,一个叫张春来的“长工”走进祖母家。长辈后来告知,他是中共抗日武装派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

  

  白天,他是沉默的“张伙计”,与曾外祖父一同劳作。夜晚,家中常聚集起人,气氛凝重神秘。祖母懵懂地知道,“春来叔叔”在借这个农家小院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父亲严厉叮嘱她:“春来叔叔是打鬼子的好汉,一个字都不能对外提。”祖母家,成了无数默默支撑抗战的“堡垒户”之一。槐树湾虽小,全村人却形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共同守护着这个秘密,筑起了一道“民心长城”。

  

  一年多后,形势骤紧。为安全,曾外祖父将张春来秘密转移到祖屋后坟山一个荆棘藤蔓掩盖的隐秘山洞。每天,曾外祖父借放驴送水之机,将食物藏在水桶夹层送上山;懂草药的曾外祖母也尽力照料他的健康。

  

  然而,危险悄然降临。一个被日军收买的汉奸盯上了祖母家。一个风雨夜,日伪军踹开大门,直扑后山,抓走了张春来,曾外祖父也以“通共”罪名被枷走。祖母家倾尽家产,四处乞借才赎回伤重的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心如刀绞,强忍悲痛,借卖面粉进城打听张春来下落。最终,在日伪监狱高墙外,他看到了放风中的张春来:遍体鳞伤,衣不蔽体,血肉模糊地在敌人监视下艰难劳作。曾外祖父将衣服扔给他,心如刀绞却无力施救,只能带着锥心之痛离开。

  

  张春来的最终命运,从此成谜。祖母一家多方打听,但“张春来”这个名字,如同他本人,彻底融入了大别山的苍茫林海与历史尘埃。没有照片、籍贯、墓碑,甚至这个名字都可能是代号。他是否等到了胜利的春天?生命之火熄灭何处?无人知晓。我们只能坚信,他承受炼狱之苦时,心中所念必是中华民族的“春天”终将“到来”。这位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无名英雄,以无畏的牺牲为民族解放燃尽了自己。

  

  这段烽火岁月,是祖母永不磨灭的记忆。讲述时,她眼中依然泛起泪光,充满对无名英雄的敬佩与惋惜。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我走访抗战纪念馆、查阅史料、请教专家,家乡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的壮阔革命史清晰展现。这片“28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上,抗战时期军民同心如大别山清泉滋养着根据地:青年赴战场、妇女制军需、孩童传消息、老人献口粮、共产党员潜行、百姓护战士……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在烽火中愈发璀璨。

  

  凝视泛黄战报、触摸热血家书、还原共赴国难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在叩问抗战精神的重量。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历史具体可感,深刻震撼与洗礼了我:今日和平非历史偶然,而是无数先辈用牺牲铺就的坦途。回望汲取力量,方知肩扛的不只是当下生活,更是先辈未竟的理想与永恒期望。

  

  这份源自历史的烽火家国记忆,更让我认清自身工作的意义。作为检察宣传干警,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是使命。我们聚焦报道检察机关保护革命文物、守护英烈纪念设施、捍卫英烈名誉的公益诉讼案件,用文字光影记录以法治力量守护红色血脉的检察担当。通过鲜活案例,让公众看到法律条文如何化作守护红色记忆的坚实盾牌,让英烈事迹在法治护航下稳稳安放,让抗战精神浸润人心,代代相传。


原文链接:http://www.ha.jcy.gov.cn/dwjs/jcwh/202508/t20250819_710095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