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帮扶情 结出“幸福果”

时间:2021-05-20 来源:天津长安网 作者:佚名

  

  7月16日,入伏头一天。武清区黄花店镇八里桥村每周一次的市集快散了,徐开江刚从生态园区回来,路过市集时,几个相熟的老乡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徐哥,晚上来家里吃饺子吧!”“谢啦,晚上还有事,改天再聚。”徐开江笑着摆摆手说道。

  徐开江是市民政局驻村干部帮扶组的组长。经过3年的帮扶工作,市民政局对口的八里桥村、甄营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困难户的房子翻新了,大家的心里都暖洋洋的。

  鼓了钱袋子

  强化造血功能促进增收致富

  2017年8月,市民政局党组选派徐开江、王军、张锐3人组成工作组,进驻武清区“困难村”八里桥村、甄营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子脱贫,帮扶组在武清区黄花店镇统筹安排下,汇集7个“困难村”的帮扶资金1600万元、市民政局的60万元产业项目资金以及村里拿出的30万元,分别建设了“八里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甄营生态循环农业园区”,通过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参与新设施农业建设和推广,解决村里种植技术落后和周边村民就业等问题,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过去,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造成八里桥村很多农民自有耕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帮扶组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通过研究考察,帮扶组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引进“托管种植”这一项目,动员村民将土地交给大队集体种植,对土地实行集约化管理,便于机械化种植,大大降低了每亩地的耕种成本。同时,由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进行具体实施,对农民而言是“旱涝保收”。

  “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份力,就能在年底坐等分红?”起初,很多村民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徐开江等人与村干部通过走访,细心解答大家的疑惑,让村民从心里接受这种全新模式。最终,帮扶组成功整合了八里桥村农户1200亩自有耕地。

  黄汝富大爷今年64岁,儿女都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儿守着10亩自有耕地,一到开春时就很烦恼——种,一年忙到头也收不了几个钱;不种,地荒着也心疼。因此,“托管种植”得到了黄大爷的积极响应。第一年黄大爷就分到5000多元,老两口脸上笑开了花,对帮扶组不住地夸。“他们还弄了个生态园,把赚来的钱给全村男女老少都多上了50元的保险,真是实实在在把我们农民放在心里,为农民谋福利。”黄大爷激动地说道。

  顶起房梁子

  改善住房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走进甄营村李乃凤大娘家的院子,迎面坐北朝南的四间砖房干净整洁,谁能想到,大半年前,这院子里立着的还是一栋墙体裂开的危房。

  原来的危房改造计划虽然费用低,但房顶采用板材,夏天吸热,冬天不保暖,而且盖好了之后是毛坯房,困难户需要自己装修,增加负担。帮扶组通过调研,进行危房改造成本估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全面提升困难户住房水平。帮扶组积极协调市社会救助基金会,筹集资金53.3万元,为全镇19户困难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

  2019年8月,李大娘家的新房动工,3个多月后,她和老伴儿就入住新房,在新房里过了年。“没想到这么大岁数还有福气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李大娘笑得合不拢嘴。

  除此之外,帮扶组还帮助村里解决了安装取暖设施的资金困难,协调资金8万元,为八里桥村和甄营村村内73户低保户、23户五保户和5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煤改气室内安装取暖设施费用问题。

  帮扶组了解到村党支部设施落后、村级活动场所房屋破旧、路灯破损严重、广播不能遍及全村等情况后,立即行动起来,为村里修缮了路灯,同时为党员活动室添置了投影仪、电脑等电教设备,还帮助设计制作了党建教育展板,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幸福过日子

  建中心照料老人筹资金帮助孩子

  帮扶组了解到,甄营村至少有400多名老年人,由于儿女外出打工,很多老年人生活不便。为此,他们积极和区、镇、村沟通,并向市民政局汇报,决定在甄营村兴建天津市首个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揽子”服务,同时为其他涉农区提供借鉴。

  于是,甄营村的一个臭水塘被改造成了养老服务中心。李乃凤和半身不遂的老伴儿不但是危房改造的受益者,也成为这里的“常客”。李乃凤每天用轮椅推着老伴儿到这里吃饭,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这里每天饭菜种类丰富,还能和大家聊天,我和老伴儿的心情都好了。”李乃凤说。

  既要照顾好村里的老人,也不能忘了村里的孩子。“想到有些孩子连水上公园都没有去过,我心里就挺难受的。”徐开江说。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帮扶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八里桥村中心小学申请设立了黄花店镇“关爱儿童之家”工作站,并为工作站协调到每年25万元的运营经费。

  2018年6月,在为八里桥村困难户王克连家进行危房改造时,徐开江看到他心事重重。一问才知道,他的女儿考上了大专,家里却拿不出学费。徐开江想起市民政局老干部组织了一个扶贫活动,马上联系他们,为王克连的女儿筹措了部分学费。“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帮扶组和那些帮助我的爷爷、奶奶的期望。”王克连的女儿告诉帮扶组,自己毕业后想成为一名教师,帮助更多的孩子。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不能”,为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时刻鞭策着帮扶组。同时,帮扶组也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这一工作理念,立足根本,通过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强村富民服务、村容村貌改善、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力促进了帮扶村和谐稳定。

  三年来,帮扶组的三名成员与家人聚少离多,工作中也曾遇到困难,但他们始终认为,“来了不给老百姓干点儿实事,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儿。”如今,三年扶贫工作接近尾声,徐开江也快退休了,他反而没有那么“归心似箭”。“总觉得好多事还都没干呢,觉得工作还能做得更完满。”他笑着说。

  村民给帮扶组的赞誉很多,最让他们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已经记不清是谁说的了——“我在这儿生活了60年,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变化。”这句简单、直接的话,是对帮扶组工作的肯定。帮扶组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与付出,最终结出了幸福的果实,甜到了村民的心坎儿里。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zz/shgl/tjcaw-iivhvpwx9364209.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