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漫想

时间:2021-06-30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王智勇

  夜读。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句话,令我困倦顿消:“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陶渊明的诗境,经她一点,化作了内在的林泉。妙绝!她的心中篱落,我想,其最佳的素材应是那一册册承载着人类精神的书籍吧?

  每晚睡前读一会儿书,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捧起书的那一刻,身心仿佛自动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安然、宁静、祥和。书香筑起的篱墙,屏蔽了外部的喧嚣,使我能够享受一刻悠然自在的时光。当此之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读书,使我们暂时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羁绊,在书香营造的氛围中,思想尽可以纵横驰骋,精神尽可以自由翱翔!不读书的人,是无法领略书中的美与趣、无法享受读书带给人的无穷快乐的。

  现实世界的纷繁扰攘,总让身处其中的人们生出逃逸之心,无所遁逃,便想归隐。读书,就是用承载着圣哲先贤精神的一册册书籍,在自我与世界之间筑起一道相对独立的篱屏,让最真实的“自我”回归。这也许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书籍在内心为我们建造了一座世外桃源,让精神得以自在悠游。其实,读书也是在阅世,只不过是从一种观赏者的角度罢了。每一本书,既是客观世界的缩影,也是人类精神的浪游之地。阅读,既是阅世,也是在经历他人的心路、体验他人的人生。这个过程对于未经历者,是先验的认知,对于已经历者,则类似于复盘。先验的认知,久了,可以慢慢沉淀成“防波堤”,大的风浪来临时不至遭遇灭顶;至于复盘,前尘旧梦与书中的风景相互映衬,则又生成一种新的景观。而无论哪种情形,应该说,最终都是对自身的一种丰富。待到把自己丰富成大海,任何风浪便也就不成其为风浪了。

  就此而言,读书,是一个修身养性、塑造自我的过程,但又丝毫没有刻意的痕迹,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像诗圣杜甫这首《春夜喜雨》所描写的,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不露声色,于夜色中悄然潜入,润物于无声无息之中。等到感觉出有所变化的时候,已是另一番景象、另一重境界了。

  修身养性,被很多人理解为莳花弄草、吟诗作画、品茶下棋之类的闲人之举。养性怡情,固无不可。但真正的修养则是在于修身、修行、修道德,养志、养气、养精神,最终,是修良心、养人格。如此修养,才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立世之本。

  所谓处世,就我的理解,即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处理的“我”与世界的关系。“我”是世界的中心?还是世界在“我”的心中?看似内外之别,而境界何啻霄壤?读书,就是在帮我们慢慢调整自身与世界的位置。这种位置的转换,从表层看是基于认知的变化,而实质上则是修养境界的提升。这也许不是我们阅读的初衷,却是阅读带给我们的神奇效果。

  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我想,不只诗人,每一个读书人,都不应只满足于自我陶醉。因为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而独存!何况读书人肩负有诗人的天职与使命。

  篱落疏疏,我喜爱篱笆,尤其喜爱江南人家的那种竹篱,它时常让我联想到古代镌刻着文字的汗青竹简。竹篱为我们筑起了一处相对自我的空间,却不阻挡我们向外瞭望的视线……

  (作者单位:固安县人民法院)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6/25/030100308.shtml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