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办理近2000起案件无一错案,那个骑自行车的检察官倒下了……

时间:2021-08-04 来源: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一生勤勉,33年他骑自行车忙里忙外,从未停止守护公平正义的脚步;淡泊名利,他把青年干警的成长当作最高奖赏;无私无我,他生前立下遗愿捐献器官,彰显人民公仆本色。他就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一级检察官王敏。

  

  公而忘私,经常骑自行车去办案

  舒城县人民检察院5楼,王敏办公室的门开着,电风扇悠悠地转着,卷宗齐齐地码着,旁边放着一个放大镜……仿佛王敏还未离去。

  

  王敏走得太急了。“周六一大早,他骑着自行车到院里加班,处理舒城县纪委监委移送的一起案件,没有想到上午10点左右就倒下了。”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金山林说。

  金山林分管后勤,他发现王敏很少要公车外出办案。问他为啥不要辆车?王敏总是说,小县城骑自行车方便,能为公家省一点是一点。

  “因为他能打硬仗,啃硬骨头,总能不负众望,所以一有急难险重任务,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李和平说。

  

  2011年,王敏主办六安市第一起有震动、有影响的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涉黑案件往往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证据难以查实,背后关系错综复杂,侦办难度极大。

  “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十多个月他以办公室为家,一头扎进约19840页卷宗里,没日没夜地分析案情。”舒城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办公室主任余茹回忆说。

  1米多高的证据材料,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上百页的庭审预案……从宣读起诉书到庭审指控,连续开庭6天,最终使26名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

  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领办舒城县全部涉黑案件。

  王敏所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大家称他为法律“活字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敏一刻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除了爱买书,他还爱自己“编书”,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文,摘抄、汇编、整理成册。

  “爸爸生前总是跟我说,人这一生不图权,不图钱,一定要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女儿王舒展说。

  在王舒展待产的前夜,王敏陪着她在医院散步。当看到宣传栏上捐献器官的公益海报时,王敏驻足观看了许久,并慎重地给女儿留下了嘱托。

  言传身教,再难的事有他在大家都心安

  “只要王检在,只要看到5楼的灯亮着,无论多么难办的案件我们都有信心。”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陈婵娟红着眼说。

  2017年10月,陈婵娟办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且其家人闹访,案件颇为棘手,年轻的陈婵娟第一次感到底气不足。

  她敲开了王敏办公室的门,隔着高高的卷宗,王敏静静地听完她的讲述,他问了三个问题。

  “有没有全面审查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程序?”陈婵娟点头。

  “有没有收受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吃请、打招呼?”“绝对没有!”

  “能不能顶住压力?有人闹事施压,你内心要更加强大,不能受到一丝影响,法律是最坚实的后盾。”王敏叮嘱。

  得到了王敏的指导,陈婵娟更加坚定。按照证据规则把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最终这起案件以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并得到了一审二审法院的有罪确认。

  案件办理后,被害人亲属为了表达感谢,特地送来了菜籽油和锦旗,陈婵娟喜滋滋地向王老师“邀功”,他却说菜籽油让他们带回去,这面锦旗可以留下。

  “白菜都长心啊,做人不能不如白菜,心更不能长歪了。”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常告诫青年干警要清清白白办案。

  滴水可折光。面对一批批检察新人,言传身教是王敏的“授课方法”,启发信任是王敏的引导策略。在王敏身边,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将青年干警的心聚在一起、力聚在一起。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集体。经王敏亲手培养出来的就有全国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国调研骨干人才、全省优秀公诉人等先进典型。他工作过的科室也多次被省、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

  

  勤勉节约,既是“穷人家孩子”又是“精神上贵族”

  在工作中,王敏是“拼命三郎”,但他从未抛掉对家庭的责任。他是一位孝顺的儿子、一位体贴的丈夫、一位温暖的父亲。

  

  除了几身“检察蓝”外,他没有两件像样的衣服,一件衬衫穿了很多年,领子磨破了也是他眼中的“宝贝”。夏天的背心破了好几个洞,妻子要扔掉,他却舍不得。“在家穿穿,又不出门,有洞凉快。”

  有一年过父亲节,女儿王舒展“斥巨资”给他买了一件衣服,妈妈开玩笑说,这是你爸爸最贵的衣服。王敏听了,笑呵呵地拍着身上的“检察蓝”说,“老婆,这才是最贵的,金不换!”

  蹬着嘎嘎作响的自行车、吃着粗茶淡饭、用着小到捏不住的香皂……客厅里没有空调,沙发一坐就是一个坑,灶台上燃气灶还是单头的,旁边只摆着盐、酱油和菜籽油。

  

  王敏排行老大,家里还有两位弟弟。“从小我就教育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共产党人不贪图享受。”今年76岁的父亲王德祥说。上班第一年,王敏每月工资70元,他只留了10元钱吃饭,剩下的全交给父母,帮助两个弟弟上学。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是要做‘精神贵族’,节俭就是高贵的行为。”王敏常对女儿说。

  女儿出生时,王敏用大学文学社的笔名给她取名——舒展,希望她自由自在成长,做自己的太阳。

  成长路上,王舒展一直被爸爸用爱“富养”。女儿喜欢古诗词,父女两人经常在家“飙诗”;不管女儿爱吃什么菜,都会变成王敏的“拿手菜”;无论回家多晚,王敏都要到女儿房间看看,帮她掖一掖被角。

  父爱是温暖的,也是深沉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远嫁到郎溪。有一天,王舒展刚把微信名改成“清梦星河”,王敏立即就给她发来信息,问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么有“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惆怅?

  “只要有爸爸在,我就不会害怕,我多么希望一转身,还能看到他还在我身后默默看着我。”女儿王舒展哭着说。

  文字:张岳

  视频:罗广心王珂

  图片:舒城人民检察院提供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48/2021-07/29/content_12516672.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