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韧性交通”为城市“舒筋活络”

时间:2023-06-28 来源:江苏长安网 作者:佚名

  

  

  

  中心城区道路拥堵怎么破?如何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怎样解决“警少事多”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带来的治理难题,苏州公安交警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方法,提升道路交通的韧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要。韧性交通,为城市治理注入动力。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此前调研苏州交通治理状况时认为,苏州把道路交通治理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古城交通治理、科技手段运用等方面积极探索,持续提升道路交通的韧性,一些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

  

  问题导向

  用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苏州道路交通治理难度之大。

  截至2022年底,苏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507万辆,位列全国第四;列管重点运输单位5.8万家、重点车辆20.5万辆,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1042万辆。

  

  而承载如此庞大数量车辆的苏州道路里程只有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0公里,城市快速路近260公里。高速公路常态日均流量120余万辆,最高流量195万辆,以全省13%的里程承担31%的流量;市区城市快速路日均流量95万辆,以市区路网5%的里程承担25%的流量;市区道路日均流量150万辆。

  作为一个人口导入型城市,人多车多是苏州的显著特征。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局长朱建华说,苏州交通治理涉及面广、事务繁杂,面临巨大挑战,须下足绣花功夫,让出行在苏州安心、放心、舒心。

  事实上,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治理形势,苏州直面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把交通治理融入城市发展“一盘棋”,苏州市公安局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苏畅工程”领导小组,围绕上学堵、就医难、停车乱、交通设施不友好等民生热点痛点,系统组织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质态提优。

  围绕“苏畅工程”,苏州公安交警通过部门联动相继推出“古城单循环交通组织”“高地联动”“一点一策”“五大友好交通品牌”等既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保畅举措,还通过转让部分机动车路权给非机动车,增设非机动车道,设置物理隔离和相应的标志标线,减少道路通行冲突点,赋予交通更多“韧性”,提升了百姓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幸福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把人民群众的“表情包”当作交通治理风向标,苏州切实做到“解决痛点”“打通堵点”,创造更多“微幸福”。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认为,苏州以问题为导向,敢于创新、善于探索,勇当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破解交通治理难题的实践者,彰显苏州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

  科技加持

  满足百姓对美好出行的需要

  全市灯控路口数7470个、设置915条绿波带、涉及路口3338个……走进位于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15楼的指挥中心,随着工作人员轻轻点击鼠标,苏州公安交警全域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大屏上,可清晰看到人、车、路、环境等五大专题库里18大类、67小类、153项交警数据资源,累计数据量超百亿条。

  “这好比是苏州交通管理系统的‘指挥大脑’!”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汤铭磊介绍,苏州全市现有交警2064人,辅警7189人,“如何破解警力少事情多的难题?唯有借力科技!在指挥中心,专班工作人员根据对全市道路交通实时监控画面,可远程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干预,也可调度附近交警前往现场处理拥堵等问题。”

  科技加持,苏州公安交警系统还借力“外脑”,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公司等20多家单位共建“智能网联与城市交通服务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为智能网联提供场景及数据服务,共同推进苏州城市交通管理与出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科技的应用催生治理机制的创新,“8+X”快撤快处快赔事故处理机制就是其中之一。该机制由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卫健委、人社、保险、社会救助等8个部门共同参与、同步入驻、联合办公,为群众提供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调解、理赔、救助等“一站式”“一体化”“全流程”服务,现已在全国公安交警系统推广。

  刚从外地搬来苏州居住的梅林,停在自家楼下的汽车被蹭坏,他通过小区物业监控发现有一辆黑色轿车在转弯时可能碰擦了他的车辆,但看不清车牌。于是,他向辖区交警求助,民警通过多个监控比对最终确定了肇事车辆。通过沟通,驾驶人李某承认当天路过事发地,由于碰撞轻微并没有察觉到发生交通事故,且人已到了青岛,不能及时赶回苏州。承办民警利用“8+X”网上事故处理大厅平台,对该起事故进行了远程责任认定,在系统平台中送达了道路交通事故自行协议书,几分钟就解决了该起事故。

  在苏州,像梅林这样的发生轻微交通事故的当事者,只要报警并确认轻微事故后,点击事故在线处理小程序,接入“8+X”网上事故处理大厅,在工作人员视频通话下按照指引完成现场取证,几分钟就可处理完毕。为方便群众使用,“8+X”网上交通处理小程序已上线“苏周到”APP,真正实现轻微事故“零跑腿”“不见面”快速处理。

  如今,科技手段已运用在苏州交通治理的全过程,如智慧交通信号系统,对全市7200余个路口开展信号精细化配时,重点路口平均设置10套以上信号配时方案,有效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

  借古鉴今

  为古城畅通注入“治水智慧”

  夏日傍晚,苏州古城胥门广场,一群人正和着音乐有节奏地舞动,一侧的护城河游船来来往往,时有游客上上下下,呈现出“落日余晖波光映,舒云剩影水色悠”的别样韵致。广场北侧,硕大的伍子胥石像静静地矗立着,目光如炬,仿佛在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刻脉动。

  古城区,是最具“人气”的地方,也是交通治理的重点难点所在。作为地理中心,古城不但承担了内部交通需求,还要承担大量的过境交通需求。目前,苏州古城区道路总里程131.1公里,古城路网中街巷占比高、交通流量大、停车资源少。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交警大队教导员许静枫介绍,古城路网中支小路、街巷占比高达75.1%,路幅狭窄且工程改造空间不足,交通疏解能力差,一直成为制约古城畅通的瓶颈。

  螺蛳壳里做道场!苏州公安交警部门为此发扬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借鉴古城筑城者伍子胥治水理念,在古城区打造6个微循环区域,新增、调整31条单行线。

  

  位于姑苏区新苏师范小学门前的吉庆街,就是其中之一,路上单向通行指引线、黄色网格线、绕行指示等交通标志标牌十分醒目。在“单向通行”“儿童友好标线”“儿童友好步道”等特色交通设施的引导下,家长送学车辆缓行慢行,即停即走,尽管人车流量较大,但现场仍然秩序井然。

  新苏师范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校学生约1300人,平时家长接送车辆约有三四百辆。单向通行后,送学车辆可以直接开过来,在护学志愿者帮助下快速接出学生,家长车辆几乎不用多停留,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

  “让单行区域的交通像水流一样动起来,古城区的交通运行质态实现了从拥堵、缓行到循环畅通的突破。”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副局长刘军介绍,实施单行后,姑苏区平均行程车速提升10.8%,拥堵指数降低11.7%。

  作为借鉴治水理念的延伸,姑苏区还参考古代漕运“接驳”模式,通过统筹9个旅游换乘停车场和1条公交接驳专线,以换乘停车场为枢纽,以公共旅游换乘为纽带,打造8大旅游换乘圈,形成姑苏区旅游换乘大格局。

  “接驳”效果好不好,游客说了算。上海人张丽常常约上三两小姐妹来苏州山塘街、平江路等网红打卡地休闲。“要是平常还好,算不上很堵,但是外地车进入古城区会有限制,节假日就更不方便了,这一次坐上了‘接驳车’,既消除了进入古城区停车的烦恼,又提升了自己的游玩心情,这个做法值得点赞!”

  “接驳”为古城旅游和城市运转注入了蓬勃活力。仅在今年“五一”期间,姑苏区日均控制进出内环诱增量约4700辆次、服务游客数约1.3万人。根据第三方评估,换乘降低了内环内和景区周边道路饱和度约3%和16%的增幅,化解内环内和景区周边拥堵指数约4%和15%的增幅。

  一面拥抱现代科技,一面借鉴古人智慧,苏州交通治理两种景象织就的“双面绣”功夫,为城市畅通“舒筋活络”,也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


原文链接:http://www.jszf.org/zyyg/jscawq_320/suzhou/202306/t20230619_879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