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在行为能力认定中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5-03-25 来源:法制内参编辑部 作者:

司法鉴定在行为能力认定中的关键作用

73岁的陈阿姨被儿子申请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儿子提交了某民营医院的诊断证明,显示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女儿质疑诊断真实性,认为哥哥是为了独占母亲每月8000元的退休金。法院启动重新鉴定程序,最终三甲医院神经科专家团队认定老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仍能处理日常小额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99条,法院在审理行为能力认定案件时,‌必须对当事人进行专业鉴定‌。即便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报告,法院仍需严格审查。若发现鉴定机构资质不全、检测项目缺失或结论存疑,可依职权启动重新鉴定。

‌实务要点:‌

‌重新鉴定流程‌

当事人对初次鉴定不服的,需在收到报告10日内提出书面异议

法院优先选择司法鉴定名录内的机构

费用原则上由申请人预付,最终由责任方承担

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2023年报告显示,行为能力认定案件中‌23%启动重新鉴定‌,其中15%的案例因二次鉴定改变认定结果。例如杭州某案件中,初次鉴定称老人完全失能,但法院委托的专家组通过72小时行为监测,发现老人能自主完成买菜、付款等行为,最终改判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鉴定注意事项‌

选择具备精神障碍、老年病学等交叉学科资质的机构

要求鉴定包含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如能否操作手机支付)

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询问社区、邻居)

‌典型案例:‌

企业家老周脑梗后语言功能受损,妻子申请认定其无行为能力以便处置公司股权。但法院委托的鉴定团队发现,老周能用写字板清晰表达经营意愿,最终判决保留其重大财产决策权,仅需监护人在10万元以上交易中辅助。

‌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提醒:‌

2024年起,行为能力鉴定新增视频记录存档规定。当事人可要求调阅鉴定过程录像,确保评估客观性。对违规机构可向司法行政机关投诉,查实后将取消鉴定资质。

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招募调研员,关注廉政信息,舆情动态,依法维权,依法行政,欢迎您加入010-56212745

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