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治报】文脉红魂铸就法治文化建设“徽州经验”

时间:2025-08-26 来源:安徽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黄山市徽州区依托深厚的徽文化底蕴与红色革命基因,探索“传统文脉筑基、红色血脉铸魂、法治文化赋能”融合路径,让法治精神在乡土大地落地生根。

  深挖传统法治智慧

  让优秀文化“活”起来

  徽文化中“和合”“守礼”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高度契合。徽州区通过非遗传承、古建活化、民俗融合,激活传统法律文化生命力。

  非遗载体成为法治传播新媒介。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被注入法治元素,制成“徽州竹刻法治文化尺”,借竹“生而有节”之质,刻制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法治名言及“人生有尺、做人有度”等格言,辅以獬豸法兽与马头墙图案,让“徽州非遗+法治”具象化守护公平正义。省级非遗砖雕技艺则与法治故事结合,创作“徽州解忧”清水砖雕:以岩寺孙公桥劝让亭为原型,文峰塔象征“公正”,黄山松代表“治理韧性”,荷花寓意“和美治理”,九孔桥身与人物浮雕再现“息诉止争”智慧,鱼灯刻“鱼法同行”,桥下“平之如水”呼应古训,实现古今治理对话。

  古建遗迹成为法治教育活教材。劝让亭、奉府宪示禁碑等古法治遗存被活化利用,民法典公园专设“古徽州法治故事”展廊。呈坎镇“无忧茶室”将劝让亭蕴含的和解理念转化为“三道茶调解法”:当事人先饮“静心茶”平气,再品“明理茶”沟通,终以“同心茶”和解,让传统“和”文化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民俗活动成为普法渗透主场景。西溪南“鱼灯夜游会”等文旅场景中,“法治导游”巡游发放法律锦囊,用徽方言讲解相邻权、继承权等法律知识;结合节庆与“无忧茶室”案例,讲述“茶礼”与“法理”的共生关系,让群众在烟火气中感受法治温度。

  激活红色法治基因

  让铁军精神“燃”起来

  新四军铁军精神蕴含的纪律意识、为民情怀,是红色法治文化的核心密码。徽州区以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枢纽,构建“阵地+活动+资源”红色普法矩阵。

  阵地融合筑牢红色法治根基。纪念馆内,皖浙赣支队安民布告、游击队“三不守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侵害群众利益、不违背群众意愿)等实物,诠释“纪律严明”与“法治初心”的一脉相承。副官处旧址被改建成国安、反邪教、禁毒警示教育基地,铁军广场融入宪法宣传屏、法治标语牌,实现“红色游览+法治学习”的沉浸式体验。

  品牌活动强化红色法治渗透。“一切为了人民”主题活动中,通过新四军的故事解读“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宪法宣传周・铁军说宪法”活动里,老战士后代讲述革命年代的纪律与法律;“童心向祖国”研学中,孩子们通过情景剧演绎游击队守法故事,让红色法治基因代代相传。

  资源联动扩大红色法治影响。纪念馆与丰乐河沿岸民法典主题公园、国家安全公园串联,形成“红色法治研学线”,将铁军精神转化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自觉。

  构建融合发展格局

  让法治建设“实”起来

  推动法治文化融合,关键在机制,落点在实效。徽州区通过全域布局、多方协同、成效转化,让法治建设见行见效。

  全域布局织密法治文化网络。建设民法典主题公园,串联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富山村、“解忧杂货铺”治理点、岩寺老街法治街区等节点,将红色遗址、古建遗存、现代阵地纳入“一河两岸”景观,形成“行走的法治文化长廊”。

  多方协同凝聚法治建设合力。建立“司法局+文旅体局+乡镇+非遗传承人”协同机制: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法治文创,联合呈坎镇深化“无忧茶室”调解品牌,联合岩寺镇展演“法治情景剧”,让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同频共振。

  成效转化助推基层治理提升。“无忧茶室”“溪事茶舍”等品牌绘就乡村善治“徽”图景;西溪南“鱼灯普法”覆盖群众超万人次;富山村依托“传统乡规+现代法治”,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实践证明,文化力量让法治建设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徽州区将持续深挖拓展、创新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芒,让红色法治精神永葆生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贡献“徽州经验”。(通讯员 张璐)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mtbd/579490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