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治报】从“多头跑”到“一站式”芜湖市湾沚区基层社会治理破局出新

时间:2025-08-26 来源:安徽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从投诉到拿到工资只用了5天时间,综治中心的效率让我们心里暖烘烘的。”近日,在芜湖市湾沚区综治中心,19名务工人员攥着刚结清的工资,难掩激动。近年来,这片镶嵌在皖江平原的热土,以综治中心为支点,撬动基层社会治理变革,将“枫桥经验”的种子培育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繁茂森林。

  破局 从“五龙治水”到“一窗通办”

  “以前办事像跑接力赛,现在进一扇门就能跑完所有流程。”这是湾沚群众对变革最直观的感受。在湾沚区综治中心1200余平方米的服务大厅里,7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综合受理、调解服务、法律援助等功能区清晰划分,取代了过去诉讼、检察、信访等多个中心分散办公的格局。

  这场变革始于2025年。湾沚区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重点工程,由区委政法委牵头,整合五大中心资源,投入专项资金120万元完成场地扩容与功能升级。突出实体运行,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理念,通过“常驻+轮驻+随驻”模式,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6部门常驻,住建等矛盾高发领域部门轮驻,文旅体等部门随驻,17个专业功能室与N个社会调解组织协同进驻,构建起“1+6+N”联动体系。

  “首问负责制”的推行彻底终结了“踢皮球”现象。今年7月,居民夏大哥反映家门口道路被划为停车位且收费不合理,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调机制,协调城管局、自规分局现场办公,半天内便达成解决方案。“以前跑五六个部门都未必能解决,现在一个窗口受理,全程有人跟进。”夏大哥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普遍心声。

  资源整合的效能得到持续释放。通过合并同类项,服务窗口从分散的23个精简至7个,群众平均等待时长缩短30%;专业调解室精准对接住房、劳资、医疗等12类纠纷,上半年矛盾化解成功率同比提升27%。数据背后,是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的深刻转变。

  赋能 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

  “点击拍一拍,在家就能反映问题,进度实时看。”兴塘村村民万某某的手机里,存着“智慧湾沚”的小程序。这位改嫁外地的动脉瘤患者,通过线上渠道申请医疗报销,第二天村干部便上门核实解决,避免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这得益于湾沚区打造的“智慧治理生态圈”“智慧流转小程序”与“智慧湾沚小程序”,实现群众诉求“掌上办”“马上办”,从登记、分流到反馈形成电子闭环。居民徐先生扫描回执单二维码后,清晰看到自己反映的小区物业问题已进入“部门协同办理”阶段,就像快递物流跟踪,心里有底。

  数字化治理不止于便民。湾沚区依托“智慧湾沚”平台,建设了“群众诉求预警响应平台”,建成涵盖5镇88村居的地名地址库,以及营商环境、社会保障等182类事件描述库。系统自动预警高频诉求,已累计推送1340次提醒,推动相关部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为风险研判、预警、处置提供强大数据支撑,“智治”推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制度创新为科技赋能保驾护航。“闭环式解决群众诉求工作机制”将12345热线、人民网留言等6类渠道诉求统一归集,实行“建账-分办-反馈-归档”全流程管理。区委政法委每月形成分析报告,提交区委常委会研究,上半年据此推动物业监管、农民工欠薪等6类共性问题出台专项方案。

  深耕 从“解决一事”到“治理一类”

  “水面承包期延长至2025年底,流转费按原标准支付,到期无条件交还。”今年6月,湾沚区六郎镇南坝村村民代表大会上,这份兼顾集体利益与承包方实际的协议,让持续一个月的土地纠纷尘埃落定。通过“四三三”工作机制,该镇综治中心组织专项调解组,邀请党员、村民代表共同协商,最终找到平衡点。

  这是湾沚区践行“源头治理”理念的典范。该区建立“未诉先办、未访先解”机制,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清晨的远程“云调解”化解跨区域劳务纠纷,午后的专业调解室疏导种植损失争议,傍晚的心理咨询师调解婚姻矛盾,是综治中心的“一日三餐”,更是主动治理的鲜活写照。

  专业化队伍是深层治理的核心支撑。中心组建由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调解专家库,设立“老王工作室”等个人品牌调解室,引入法学专家等第三方力量。针对医患、交通等专业领域纠纷,建立“部门+专家”联合调解机制,今年上半年成功化解3起僵持半年以上的复杂纠纷。

  法治思维贯穿治理全过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重大矛盾调处,将普法宣传融入纠纷化解,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在处理某企业拖欠工程款纠纷时,调解员既讲解劳动合同法条款,又协调住建部门介入,最终促成分期付款协议,实现“案结事了普法”三重效果。

  蝶变 基层善治的湾沚图景

  从综治中心辐射开来,726个三级综合网格织密治理网络。“湾事通”平台采集信息36万余条,办理网格上报诉求237件,实现平安建设、防致贫等多网融合。在花桥镇,网格员通过平台上报的“灌溉渠堵塞”信息,两小时内便流转至农业农村局,3天完成修缮。

  数据见证治理效能跃升。自2025年6月实体化运行至今,区综治中心受理解决各类事项200余件,96.7%的受访者认可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成效。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转化为群众脸上的笑容,综治中心已不仅是办事场所,更成为说事评理的“暖心客厅”。

  湾沚区综治工作中心主任沈玉凤表示,从“分散服务”到“一窗通办”,从“单一调处”到“多元共治”,从“线下跑腿”到“线上流转”,湾沚区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夜幕降临,湾沚区综治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调解室内,工作人员正通过视频连线,为跨省务工的村民协调工伤赔偿;指挥平台上,数据大屏实时更新着全区矛盾纠纷化解动态。这座基层社会治理的“连心桥”,正以规范化建设为笔,在湾沚大地上绘就平安和谐的新图景。(黄莺)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mtbd/579489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