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司法守护古茶树 清香绿叶变致富“金叶”

时间:2025-08-25 来源:贵州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这些上百年的老茶树,如今是全村人的‘宝贝疙瘩’,谁也不能乱砍乱采。”榨子村村民的话语里满是珍视。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古茶林,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而这可喜变化的背后,是沿河自治县塘坝镇司法所多年来以《古茶树保护条例》为核心的精准普法行动——用法治力量为珍贵古茶树撑起“法治网”,更铺就了一条生态富民的“黄金路”。

  作为“中国古茶树之乡”,沿河自治县的古茶树资源堪称瑰宝。这里不仅拥有“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人工栽培古茶园”,在全国亦属罕见。全县18个乡镇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5万余株,其中90%为人工栽培,2016年获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2018年古茶树更被命名为沿河“县树”。而塘坝镇正是这一资源的核心区,境内古茶树达2.8万余株,仅榨子村就有6684株,马家庄组的792株更是连片成林,蔚为壮观。

  珍贵资源需法治护航。为守护好这份“绿色瑰宝”,沿河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林业、农业、司法等多部门深入古茶林实地调研,走访老茶农、茶企负责人收集意见,历经数十次修改打磨,于2018年在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高票通过《古茶树保护条例》,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贵州省内继省级古茶树保护条例后,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首个地方专项条例,从古树认定、管护责任到法律责任都作出了细致规定,为古茶树保护装上了“法治安全阀”。

  条例落地,普法先行。塘坝镇司法所主动扛起普法重担,将法律条文“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乡音乡语。通过院坝会、田间课堂、发放宣传册、以案释法等接地气的形式,工作人员细致解读条例核心内容:明确“砍伐、挖掘古茶树将面临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等法律红线;用鲜活案例讲透古茶树的生态价值(固土保水、调节气候)、经济价值(优质茶叶助农增收)与文化价值(承载制茶非遗技艺),让村民真正明白“古茶树不是普通树木,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业”。

  “以前是‘要我保护’,现在是‘我要保护’。”塘坝镇司法所所长冯晓波深有感触。随着普法深入,全镇再未发生破坏古茶树行为,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义务巡查队,“护树增收”成了共识。

  法治护航下,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塘坝镇构建起从采摘、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12家实力茶企在此扎根,培育出千年古茶、龙井、黄金芽等8个品牌,产品远销江浙、广深。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模式,带动该镇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群众增收。

  在榨子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采摘、收购茶青,合作企业按每斤3至5元支付管理费,其中70%返还村民作为管护资金,30%充实集体经济。“我家70多棵古茶树,每年能带来3万多元收入。”茶农张进笑开了花。采茶季里,田太英、罗椅成等村民日均收入超400元,“以前守着宝贝不识宝,现在护好茶树就有钱赚!”田太英的话道出了村民心声。

  科技更让保护与增收如虎添翼。塘坝镇为每株古茶树配备专属二维码“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树种、树龄、位置、管护责任人等信息。这不仅让巡查管护精准高效,更建立起可靠的质量追溯体系,提升了品牌公信力与市场竞争力,让消费者“喝得明白、喝得放心”。

  如今的塘坝镇,古茶林里茶香阵阵,村寨中笑语盈盈。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茶树,在司法护航下焕发新生;曾经“守着古树难致富”的村民,在法治与科技的加持下稳步增收。一片片浸润着法治意识的“清香绿叶”,正持续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致富金叶”。这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画卷,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塘坝篇章。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xwzx_97/sxdt/202508/t20250819_884873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