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法治之魂,护文化根脉——浙江法院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司法实践

时间:2025-08-26 来源:浙江法院网 作者:佚名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回溯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推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作为落实“八八战略”的文化篇和重要抓手,擘画了增强文化凝聚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宏伟蓝图。

二十载薪火相传,蓝图生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已成为这片土地最宝贵的精神富矿。浙江法院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血脉、付诸行动,坚持以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落实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的坚实路径。

  

  

  以文铸魂:以理论武装提升思想认识


  

  

  2025年2月,春寒料峭,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论坛”会场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全省107家法院院长齐聚一堂,围绕“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展开思想碰撞。

“政绩观直观反映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工作态度、领导能力,也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和觉悟。”浙江高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占国开宗明义,“必须持续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中校准价值坐标,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司法价值理念,全省法院院长结合实际谈认识、讲体会、话担当。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讨论,是浙江法院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核心要义融入司法职业精神塑造的缩影。

  

  

  △浙江高院召开2025年首期“院长论坛”

  

  “司法审判面向社会、群众,本身就是文化工作。”公平公正的司法,入情入理的裁判,离不开深厚的理论文化根基。

深学,需浚其泉源。2023年,恰逢“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浙江高院“思想大讲堂”特邀《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主要编写参与者、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周咏南,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历程,通过深挖理论源头,激活浙江法院宣传文化思想“一池春水”。

细悟,必固其根本。思想的伟力要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力,必须依靠坚实的制度保障,方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此,浙江法院筑牢完善理论学习机制,一系列夯基垒台的举措相继落地,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

浙江高院制定完善《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政治建设的意见》《浙江法院政治督察办法》《关于贯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压紧压实管党治院政治责任;

持续开展“院长论坛”“法官论坛”“思想建设年”学习活动,打造全省法院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李占国每年“七一”为全省法院干警上党课,不断增强集体凝聚力、向心力;

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化全员政治轮训和支部主题党日“7﹢X”模式,用实际行动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重学习、又要重实践。

思想的力量,落脚于能力淬炼,实现于队伍素质提升。浙江法院依托文明素质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司法礼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法治等职业道德和实务技能相关内容融会贯通,纳入常态化培训课程体系,有力推动广大干警提升综合素养。

思想的火种,由榜样点燃,催动全员共进。浙江法院重视先进典型的培树,充分发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全国模范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年度法治人物陈辽敏,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22年度法治人物黄文娟,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模范法官王群英,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法官沙丽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赋能干警能力的不断进阶与成长。

学习、传承、弘扬先进理论思想,永葆优秀中华文化青春,浙江法院有着自己的“密码”。

在浙江高院的一间演播室里,每周五的“金话筒”直播小讲堂总是人气满满。“如何用AI绘制普法漫画?”“哪些AI平台更适用于法律可视化?”……4月11日,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廖青璇,正通过云端在线分享AI实用技巧。直播间内,浙江法院宣传战线的干警们实时观看、互动交流,学习氛围热烈。

  

  

  △金话筒小课堂

  

  “这个小讲堂突出实战实用实效,既是提升全媒体宣传文化能力的练兵场,也是发掘培养专业人才的孵化器。”浙江高院新闻宣传处处长刘伟英介绍,“金话筒”已成为浙江宣传品牌和文化交流平台。

青春的澎湃动能不止于“云端”。

在浙江法院,活跃着一支名为“浙法青声”的青年理论宣讲团。2021年成立以来,年轻的法院生力军自觉肩负起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光荣使命。工作之余,他们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围绕裁判文书撰写、精品案例打造等主题举办“廌青春·思享会”青年沙龙,创新上线“青年法苑”电子期刊,为青年干警搭建思想交流、业务精进的舞台。四年多来,宣讲近百场,覆盖23万余人次,青春的声音带着理论的温度,在钱塘江畔回响,把法治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以文载道:以审判实践服务文化繁荣

  

  

  文能致远,法护根脉。

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内,一场庄重的移交仪式正在进行。9件二级文物、37件三级文物,在法官与文保工作者的见证下,重归馆藏。这些跨越新石器时代至唐代的太湖流域文明瑰宝,曾被盗掘并流入地下交易网络。

  “针对水下盗掘文物犯罪专业化、链条化特点,我们联合县公安局、县文广旅体局建立了涉案文物管理移交机制,确保每一件追回的文物都能得到专业保护。”长兴县人民法院法官付小在介绍。

2024年以来,长兴已有75件流散文物结束“漂泊”。这背后,是对“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要求的司法践行。

  

  

  △长兴法院将文物移交给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浙江工作时就旗帜鲜明提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

20余年来,浙江司法护航文化保护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历史文脉的传承脉络越来越鲜明——

浙江高院出台《关于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促进绿色发展的工作指引》,发布大运河(浙江段)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积极回应大运河遗产保护、流域绿色发展需求;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园林文物局签署《共同构建宋韵文化保护体系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府院联动,凝聚保护合力;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率先设立文化遗产环资审判共享法庭和宋韵文化产业纠纷化解绿色通道;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人文江南·司法守护”工作品牌,构建文化遗产“一点一地一庭”司法保护网;

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普陀山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有力保护海岛历史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昭示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然走向。

  

  

  △湖州法院开展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系列活动

  
为守护新型文化产业,促推文化创新发展,浙江法院充分发挥司法智慧,立足审判职能,平等保护各类文化经营主体,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场景落地和生态构建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影视重镇横店,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一纸判决,给影视短剧领域的盗版者敲响了警钟。被告人普某自建短视频网站,未经授权上架《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2500余部热播微短剧牟利。法院认定其行为严重侵犯著作权,扰乱市场秩序,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10万元。

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动市委宣传部、公安、检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等部门,建立健全影视版权保护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影视版权保护普法宣传、典型案件庭审直播、影视知产沙龙等活动,构建协同共治的影视版权保护新格局。

在“互联网之都”杭州,平均每244人中就有1人是主播。一个小隔间,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就能开启一个“新世界”。面对这一蓬勃兴起的新领域,杭州中院主动延伸职能:设立共享法庭(直播产业服务站),出台《引导企业数据健康发展行为指引》,召开直播产业调研会议,与平台、电商代表面对面座谈,结合典型案例释法说理……

  

  

  △参观企业直播间

  

  杭州某科技公司研发推广一款直播机器人“二白”,四川一公司抄袭该机器人形象并模仿其直播模式引发诉讼,法院认定该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为原创者的智力成果提供保护。案件宣判后,杭州互联网法院召开直播企业座谈会。“法官对‘二白’案的讲解让我明白,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竞争必须诚信守法。”参加座谈的企业老板俞某表示,司法靠前服务,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治预期,助力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空间。

近年来,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又出彩。落户白马湖畔的中国网络作家村,吸引了325名网络知名作家入驻,创作出300余部代表作。面对饱受盗版困扰的作家,杭州互联网法院创新推出电子证据平台,接入司法区块链后,作家创作时可“一键上链”,自动固定电子证据;维权时能“一键举证”,有效破解网络文学确权难、取证难的顽疾。

技术的创新应用值得鼓励,但滥用必将受到严惩。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视频案中,被告人陈某和张某为吸粉引流,牟取利益,利用AI软件编造合成了20余条涉及多地“火灾”“爆炸”等虚假险情灾情的视频,并在多个平台发布,累计传播量高达167万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法院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判处二人有期徒刑,为技术创新的伦理和法律边界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从守护千年文脉到规范新兴文化业态,浙江法院的审判实践始终与文化的脉动同频共振,在法治与文化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中,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坚实而鲜活的司法之力。

  

  

  以文化人:以特色品牌涵养法治文化

  

  

  浙江,这片流淌着古越文明、宋韵风雅的土地,法治文化的根脉同样深长。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深刻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从《尚书》“协和万邦”到《论语》“和为贵”,“和合”二字早已融入我们的精神基因。

台州市两级法院将“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融入立审执破全链条,着力打造“和合司法”。

在三门县人民法院,一起老城拆迁案中的叔侄因祖宅析产对簿公堂。承办法官并未径行裁判,而是引导双方走进和合调解室,以情、理、法交融的“三劝”春风化雨:一劝共忆分食麦饼的旧温情,二劝细核拆迁补偿的明账目,三劝共商祖母赡养的久远计。

几杯清茶后,叔侄二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叔叔拍着侄子的肩膀感叹道:“老话讲‘家和万事兴’!现在法院既讲理又讲情,道理没变呐!”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和合”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穿越古今、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

以一隅之景折射时代脉动,浙江法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出一大批法院文化品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历经六十年风云淬炼,发轫于绍兴诸暨的“枫桥经验”枝繁叶茂,“无讼”理念在现代化法治的土壤中绽放出新蕊;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香樟树下,法官与乡贤共坐一条板凳,家长里短的纷争在祠堂前消融于清风;嵊州市人民法院黄泽人民法庭,立足王羲之故里文化底蕴,培育“羲之调解”品牌;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深植南孔圣地沃土,创新推出“有礼先行”六礼工作法;淳安县人民法院弘扬海瑞“勤政、廉洁、刚正、爱民”精神品格,树立“海瑞廉韵·淳法清风”标杆;平湖市人民法院将当地先贤陆稼书“调和息讼”理念融入司法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基层治理土壤中生根结果……

法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以鲜活的形式浸润人心、引领风尚。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法官彭晓晓,在短视频平台开辟“彭不红”普法IP,用脱口秀、情景剧、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全网播放量超千万。她在办案之余坚持普法的动力,就是“想让更多人快乐地与法同行”。

  

  

  △彭不红直播间

  

  法治文化的种子,更需要播撒于未来和希望。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的礼堂内,湖州中院院长肖国耀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为500余名学生讲授法治课。“同学们,法律不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条文,它是你身边看不见的守护者。平时感觉不到,但它时刻保护着守规矩的每一个人。”

在浙江,这样的法治课已成常态。从传承22年的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法官妈妈”到遍布全省的“浙里春风”,从一位少年审判法官走进课堂到1040名法官受聘走进校园,法治教育的触角在时光流转中不断延伸,法治信仰的星火在代代相传中渐成燎原之势。

法治文化的传承,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形、践之于行。走进龙泉市人民法院司法档案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珍藏着1.7万余卷、88万余册从清咸丰年间至1949年的司法档案,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大的民国地方司法档案。

  

  

  △龙泉司法档案博物馆

  

  与之辉映的是湖州市吴兴区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沈家本历史文化园。漫步于“生平之路”“法治连廊”等景观,中国法制近代化奠基人沈家本先生的爱国情怀与法治理想跃然眼前。市民李先生参观后感慨:“沈先生的历程启示我们,法治建设必须扎根优秀法律传统,同时坚定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法治文化,是有形载体与无形精神的统一,它内化为法官的自觉行动,外显于创新的司法实践,最终汇聚成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法院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行走之江大地,秀山丽水、文脉悠长。这棵法治文化的参天大树,正以其广袤的根系与蓬勃的生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贡献着生生不息的浙江智慧与浙江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余建华

  通讯员:宋朵云 茹玉

  

  


原文链接:https://www.zjsfgkw.gov.cn/art/2025/8/24/art_56_395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