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主任放心,我们听你的!”

时间:2025-08-26 来源:浙江法院网 作者:佚名

  

  咸腥的海风卷着潮汐,日复一日拍打着奉化莼湖渔港的堤岸。渔民们总说,这片海的脾气像个烈性子汉子 ——前一秒还风平浪静,下一秒就能掀起惊涛。而在莼湖街道矛调中心那间窗朝渔港的调解室里,一场场关乎渔网起落、柴米油盐的“暗涌”,正被一双带着海蛎子味的手轻轻抚平。

  石荣,这里的“海上共享法庭”庭务主任,总把自己比作“浪里捞公平的人”。他的办公室抽屉里,常年放着两双鞋:一双沾着渔港淤泥的胶鞋,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跑码头穿胶鞋,坐调解室穿皮鞋,可心里的秤,得一样平。”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海风刻下的故事。

  在浪花里扎下法治的根

  2022年6月,当“海上共享法庭(莼湖矛调服务站)”的牌子挂上矛调中心的墙,石荣摸着那行字,手心直冒汗。这不是普通的法庭——没有威严的审判庭,却要管着方圆百里的渔船、渔民、鱼货。

  

  

  石荣在桐照村渔港为船东开展法治宣传。

  “随驻”机制是石荣和同事们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海事法院的法官每月驻点那天,调解室的门槛都快被渔民踏破。有次中秋节放假发生了一个船员意外受伤致死的纠纷,石荣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桐照码头,当时双方在码头为了赔偿问题吵得脸红脖子粗。石荣立马上前安抚家属,劝说前往桐照村调解室进行调解,当场打电话给宁波海事法院法官询问赔偿标准,随后对家属进行普法,明确了赔偿方案。

  桐照村的“桐照模式”,更藏着石荣无数个蹲在船头的黄昏。这个“中国第一渔村”,渔船多、涉渔纠纷复杂,扯不清就会乱成一团,石荣就让中队长们当“专职调解员”。如今在桐照港,谁家船老大和伙计闹了别扭,先找同组的中队长评理;真遇上难事儿,“陈仲义工作室”的老调解员带着“红帆流动调解室”的牌子一上船,烟还没抽完,事儿就差不多了。

  最让人服气的是那套“全链条”服务。去年休渔期,70艘渔船的船员堵在码头要工钱,1000多号人,吵得像涨潮的浪。石荣带着团队把人请到调解室,一边让法官在线讲《劳动合同法》,一边联系船东算工资账,三天内,220件纠纷全捋顺了。渔民们说:“以前讨薪得跑断腿,现在在港里喝着茶就解决了。”

  两年来,这方小小的共享法庭,线上线下调了274件纠纷,1450多万元的钱款回到了渔民口袋。石荣的笔记本里,有一张渔港地图,每调解成一件事,他就用红笔在对应的渔船位置画个圈,如今,那片海已经红得像燃起来的朝霞。

  在风浪里托住生计与人心

  石荣的调解记录本里,夹着三张照片:一张是26艘渔船的背影,一张是六双攥着钞票的手,一张是年轻渔民小张露出的笑容。这三张照片,是他心里的“航标”,照着他在最乱的浪里找方向。

  2024年初,桐照港遭遇渔业寒潮。26艘渔船一夜停摆,船东成“负翁”,债主围码头,船员守船舷。石荣在渔船边蹲了三天,深夜对着《海商法》“船舶优先权”条款划下重重标记。“不能光卖船抵债,得给他们留口饭吃。”他咬紧牙关,拉来法官和干部,开了一场又一场“圆桌会”。他对船东说“船员血汗钱不能欠”,转头劝船员“船没了谁开工资”,再同债主商量“分期还款,让船先动起来”。当最后一艘挂靠在老李公司的渔船重新开出象山港,福建来的老李在电话里哽咽:“石主任,您不光讨回了工资,还保住了我们出海的本钱!”

  5月深港,咸风裹着鱼腥。林某攥着65张百元钞,沙沙作响——那是76个日夜被海水浸皱、渔网勒伤的分量。他和五名船员上船时没有签订合同,只和老板李某打了“口头招呼”,现在血汗钱却迟迟不发。林某欠六万五,曹某二十四万,赵某三万五……这些数字背后,是6个家庭的口粮、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钱。调解桌上,船东李某与幕后经营者王某互相推诿,空气凝重。石荣“啪”地拍下卷宗,红笔圈死“共同共有”:“船是你的A公司和他共有的,你是A公司的法人,这俩身份,赖不掉!”三天“背对背”调解,他算失信账、讲良心秤,最终李某哑着嗓子认下:“我垫!”现金交付那天,曹某数钱的手一直抖。24沓钞票,他摸了又摸,突然向石荣深深鞠躬。没有欢呼,只有六双手紧握的闷响,像渔网收起时沉甸甸的鱼砸在甲板上。

  23岁的小张,胳膊上留着烧伤的疤痕,一场渔船大火烧残了他的身体。船东蹲在医院墙角:“船没了,真赔不起。”石荣第一次见小张时,没提赔偿的事,只是坐在病床边给他削了个苹果:“你第一次出海晕不晕?”小张沉默了半天,突然说:“我怕以后再也不能出海了。”那天,石荣听他讲了两个小时,从第一次出海看到的日出,讲到火灾时心里的慌。

  后来的调解,他请来全国模范调解员陈仲义,一句“你也是渔民出身,知道一条胳膊对渔民意味着什么”,让船东低头。签协议那天,小张轻声说:“石叔,以后不能出海,我就学修网。”石荣拍拍他肩膀:“好,学好叔请你吃海鲜面。”阳光照进来,那道疤仿佛也不再刺眼。

  三张照片,三段航程,让石荣在风浪里托住了生计与人心。

  把矛盾消弭在起锚前

  休渔期是渔港最闲的时候,却是石荣最忙的日子。在组织船东和渔民代表观看宁波海事法院组织的海事法律知识普法直播后,石荣举着话筒,用莼湖方言喊:“记住喽,出海前先签合同,工资怎么算、伤了怎么办,白纸黑字写清楚,比啥都管用!”

  “最好的调解,是让纠纷压根儿别发生。”石荣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办公室里,堆着厚厚的《渔船船员劳务合同》范本,封皮都磨破了。

  他还带着团队做了件“笨事”:给渔民们算“薪资账”。根据船长、轮机员、普通船员等4类岗位,建了个“职务+工种+时长”的测算模型。老渔民陈某拿着算出来的工资单,直拍大腿:“以前凭嘴说,现在有本账,跟老板聊起来腰杆都硬!”

  党建红帆飘起来那天,宁波海事法院的党员法官们坐船来桐照村。在“红色风帆”调解点,法官们对着手机屏幕,给远在渔场的渔民讲法律;石荣则把新印的合同范本,一本本塞进渔民的工具箱。“法治这东西,得像船锚一样,沉到海底才稳当。”他说。

  2024年,“送法上船”走了3趟,覆盖了百余名渔民,劳资纠纷复发率掉了19%。石荣的笔记本上,这个数字被圈了又圈,像个刚钓上来的大黄花鱼,沉甸甸的。

  

  

  石荣在渔村为渔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

  潮声里的回响

  石荣的手机里,存着段录音。那是去年台风天,他在码头劝回要冒险出海的渔民,渔民们扯着嗓子喊:“石主任放心,我们听你的!”风声、浪声、喊声混在一起,他却听得眼眶发热。

  在莼湖的潮声里,他像个不知疲倦的“织网人”—— 用法律当经线,用情理做纬线,把渔民的急难愁盼,一点点织进和谐的网里。几百件纠纷,95%以上的成功率,“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不再是墙上的字,成了渔民们心里的谱。

  有次深夜调解完,石荣站在码头上看向远方。月光洒在海面上,归航的渔船亮着灯,远远看像星星落进了水里。他在刚当庭务主任时,就承诺要守好这片海、守好千帆底下的家。

  如今,那些被抚平的纷争和被重新点燃的希望,像渔火,在黑夜里连成一片。石荣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守灯人,而海上共享法庭这盏灯,会一直亮着 —— 照着渔船平安出海,等着渔民满载归港,让这片躁动的海,永远是最安稳的港湾。

  来源:宁波海事法院

  

  


原文链接:https://www.zjsfgkw.gov.cn/art/2025/8/21/art_56_395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