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促社区矫正行稳致远——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花园安置点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时间:2021-05-08 来源:贵州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社区矫正是完善刑事执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自推行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来,万山区司法局迅速将社区矫正工作融入其中,不断强化管控、帮教和扶持,着力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为平安万山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强化管控 确保矫正对象管得住

  旺家花园是万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安置点之一,地处万山区丹都街道,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个县的易地搬迁群众4232户18379人。社区新成立时,治安问题多发。据不完全统计, 2018年以来,发生刑事案件16起,治安案件200余起。为此,丹都司法所主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市域治理的范畴,在社区探索推行“124”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1”即明确社区党员干部为网格长;“2”即为每栋楼配备一名党小组长和楼栋长;“4”即下设就业协管员、民警服务员、矛盾调处员、物业服务员),有效实现旺家社区62栋居民楼网格化综合管理全覆盖,架筑党群“连心桥”,提升支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创新探索出一条易地搬迁安置型社区的综合治理模式。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网格服务管理站,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兼警务助理,将社区干部、社区民警、消防安全监督员、特殊人员帮教员、综治协管员、驻村干部等有生力量向基层网格下沉,实现综合管理全覆盖,做到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建立网格信息收集、快速反馈机制,由网格管理员参与社区矫正动态信息收集上报等工作,同时借助于智慧矫正平台实时轨迹定位,筑牢了社区矫正第一道监管防线。2020年,旺家社区荣获“全国最美搬迁社区”、“全省文明单位”、“全省异地扶贫搬迁先进集体”、“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强化帮教 确保矫正对象矫正好

  充分发挥社区、亲情、友情力量的感化帮助作用,各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对象所在的村(社区)明确一名社区干部为社区矫正小组负责人,将亲属、亲友列入矫正小组成员,坚持“一对一”帮扶,发挥地缘近、信息灵、处置及时的优势,协助了解本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活动范围、社会交往等情况,打造“一公里”社区矫正圈。2019年,瞿某在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不配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监督管理,抵触情绪严重。通过矫正小组“一对一”帮扶,瞿某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清晰认识,自觉遵规守纪,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愿加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一名志愿者,并获得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志愿者协会颁发的“服务证书”。根据不同社区矫正对象的特点,以公益化服务模式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扶、转化,组成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区已吸纳政治素养良好、热爱社会工作、热心社区服务的社会各界帮教志愿者151名,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犯罪心理矫治、社会公益活动组织等工作。社区矫正对象范某在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感召下,主动向大坪乡柴山村和区实验幼儿园各捐款1万元,为脱贫攻坚以及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强化扶持 确保矫正对象能融入

  积极与就业、工商、民政、税务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并向上级部门争取,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培训、就业、帮困指导,搭建培训平台。2020年,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全区劳务扶贫招聘会4次,参加全市劳动技能就业培训1次,为社区矫正对象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与社区矫正对象所在乡(镇、街道)沟通,及时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有效拓宽了社区矫正对象帮扶的空间,帮助一个又一个矫正对象成功解矫,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矫正对象肖某在社区矫正期间,自主发展家禽养殖业,在扩大养殖规模苦于无资金时,区司法局积极协助解决创业资金5000元,成功帮助肖某度过难关,当年出栏成品鸡2万只,产生经济效益10万余元,走上了致富之路。


原文链接:http://sft.guizhou.gov.cn/ywgz_97/sqjz/202104/t20210426_67936512.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