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建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时间:2021-05-20 来源:天津长安网 作者:佚名

  

  8月21日上午,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滨海新区司法局、“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三方签订了《诉调对接、一站式纠纷解决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标志着多元化解“一带一路”国际商事纠纷机制在滨海新区正式建立。

  《合作协议》签订后,滨海新区将通过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对接合作,充分发挥专业调解机构优势,探索“法院审判+专业调解”的纠纷解决模式,有效化解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产城融合等各类纠纷。

  《合作协议》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权益,完善了诉调对接机制,使涉及企业的商事纠纷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是服务企业、增强企业信心的具体措施,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一带一路”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国外设立了61个调解室,在全球80个国家180个城市实现“线上线下”调解联动,与国内30余家法院建立起以服务自贸区、高新区为主的诉调对接体系。此次与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滨海新区司法局牵手合作,是共同推动诉调对接、服务滨海新区“六稳”“六保”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

  近年来,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全力打造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与专业化审判模式协调融合的新机制,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新格局。

  该院引入人民调解员、律师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建设诉调对接平台,加强诉源治理,内设人民调解员调解室、律师调解员调解室、特邀调解员调解室、法官工作室;外设10个互联网社区法庭、10个互联网律师事务所,对接21个街镇矛盾调解中心以及139个村委会、302个居委会,将自愿参加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等近400人纳入多元解纷对接工作,以“一法官一社区”、共建党支部、社区法官工作室、互联网社区法庭等为依托,构建全员、全域、全覆盖工作模式,促进法院审判资源与其他社会调解资源有机整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灵活开展调解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满足区内多元化司法需求,实现当事人在线上排忧,在家门口解难,“零距离”“非接触”解决问题。

  根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天津港保税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生态城五大功能区内企业密集的特点,该院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服务,特别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帮扶,指派专人专组全力保障多元化纠纷共治中心在五大功能区落户,促进区内企业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同时,滨海新区司法局与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一道,成立了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11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在打通多元解纷“最后一公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均有序运行、稳步推进。

  “平台的搭建有效节约诉讼成本,减轻了双方在诉讼中的‘对立’情绪,高效化解涉企纠纷。”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滨海新区司法局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将在今后合作中,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难,依法化解涉企纠纷,平等保护各方权益。三方将不断完善沟通协作机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对域内商事纠纷的分析研判能力,以创新推动发展,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精准化司法服务,形成“滨海经验”。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zz/shgl/tjcaw-iivhvpwy3177322.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