嘂:有人“嘂”的时候,不应该充耳不闻

时间:2022-05-18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4-25叫.png

  【小识】

  《说文解字》:“嘂,高声也。一曰大呼也。《春秋公羊传》曰:‘鲁昭公嘂然而哭。’”现在各种版本的《春秋公羊传》,“嘂”字均作“噭”。《现代汉语词典》:“噭,同叫。”

  转了一小弯儿,“嘂”竟然就成了“叫”。

  如果不是网络,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嘂”这个字。这个字能被唤醒,自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在即时聊天工具中,“嘂”表示因情绪激动而大叫。因为它有四个"口",和"叫"相比,一定有一些不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可能有四种含义:

  一种意思是,一个顶四个:大声地叫,拼命地叫,声嘶力竭地叫,不顾一切地叫,有情绪失控的感觉。

  一种意思是,四个一起叫:所有的人同时叫,不同的人都在叫。

  一种意思是,向四面八方叫:走到哪里叫到哪里,不管有没有人听都要叫,有奔走呼号的感觉。

  一种意思是,持续不断地叫:今天叫明天叫,今年叫明年叫,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叫。

  不管是一顶四地叫,还是四个一起叫,不管是四处叫,还是一直叫,总是有原因的。声高不一定有理,但也不能不理。疏导情绪,很重要。一个人的声音要倾听,四个人以至群体的声音更要倾听;到处都有的声音一定要充分关注,一直存在的声音更要充分关注。

  郑板桥《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能把风吹竹叶发出的萧萧之声,想象成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他正是这样一位善听者。

  最起码,有人“嘂”的时候,就绝不应该充耳不闻、装聋作哑。(尚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74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