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一个人有了自知之明,就意味着清醒了

时间:2022-05-18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4-23明.png

  【小识】

  《说文解字》中的“明”字,写作“朙”:“照也。从月从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颜鲁公书无不作朙者。”囧者,窗也;朙者,月光入窗也。

  从“从月从囧”的“明”字,是后来的样子。许慎说,古文“明”字,从月从日。“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故于文日月为明。”“明”字从日从月,天理也。

  后来,“明”字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写法,从目从月,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差不多都这样写过。眀者,明月为目之所见也。

  这三种写法不仅仅是前后关系,其实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日从月之“明”,悬在天上,是光源;从月从囧之“朙”,月光进入窗户,是照耀;从目从月之“眀”,月光为目所见,是光亮。光明,一步一步走近了人,也一步一步为人所感认知。

  “明”在《道德经》里多次出现,可以视为“明”字最深刻的引申义。

  “见小曰明”。能够看清楚最小的物体,能够见人之所不见,就是“明”。比如“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常曰明”。“常”就是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为什么呢?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从而避免危险,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不了自然规律,就会挑衅自然规律,从而招致灾祸,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常,妄作,凶。”

  “自知者明”。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就是“明”。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永远无法了解自己。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要广泛地学习,又要不断地反省,可见,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难。一个人有了自知之明,就意味着清醒了、觉悟了。(尚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74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