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做了这些重点工作

时间:2020-12-30 来源: 作者:

  29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四川高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树江作了关于全省法院2020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情况的报告。

  

  

  今年上半年四川法院做了哪些工作呢?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数据

  今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69.53万件,审、执结52.04万件。其中四川高院受理案件1.43万件,审、执结9197件,同比分别上升2.4%、12.71%。

  

  1全面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省委统一领导下,四川高院及时出台意见,指导全省法院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参与联防联控,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坚决维护防疫秩序

  从严从快审理妨害疫情防控、利用疫情实施诈骗、销售伪劣防疫物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犯罪案件146件206人,有效助推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周某在网上发布出售医用口罩虚假信息,骗取他人钱财87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灵活采取临时解除财产保全等审判执行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复产、转产医用物资,助力缓解防疫物资短缺。成都市高新区法院审理的某医用设备企业恢复生产案入选全国法院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典型案例。稳慎审理征收征用、工伤、行政处罚等涉疫行政案件,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抗疫。

依法保障复工复产

  强化审判指导,统一裁判尺度,审慎处理合同终止、解除、无效等纠纷,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妥善审理房屋租售、融资借贷、劳动争议等案件6.51万件,引导各方共担风险、共克时艰,助力企业恢复生产。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权利保护力度,执结涉企案件4.85万件,执行到位94.71亿元,暂缓执行197件,临时解除限制高消费254人次,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影响。泸州市龙马潭区法院主动协调债权人与某公司达成延期还款协议,并减免执行费用,助其渡过难关。针对涉疫情法律问题及时发送司法建议、发布典型案例,引导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泸州、绵阳等地法院主动走进企业,提供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等定制司法服务,有效助力复工复产。

积极拓展线上服务

  依托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四川微法院等平台,全面推行“非接触式”诉讼服务,在线立案18.35万件、文书送达36.13万件次,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生命健康。大力推广“云上法庭”,推动远程开庭、远程调解常态化,网上开庭1.28万件次,网上调解1.05万件次,在线证据交换9.20万件次,实现当事人足不出户打官司。转移执行“战场”,充分应用移动执行、网格员协助执行等系统,推进网络查控、联合惩戒、网络拍卖、在线案款发放等,确保疫情期间执行“不断档”。

下一步,全省法院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强司法应对,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是加强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各类市场主体司法需求,深化“一对一”联系、“法律七进”等活动,把司法服务“礼包”送到“家门口”“心坎上”。

  二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统筹优化信息平台,打通系统间数据通道,加大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切实提升使用率。同时,恳请省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呼吁并争取支持,力争早日设立成都互联网法院,推动高质量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强化涉疫情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多元、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促进争议实质性化解,帮助企业卸下“包袱”、全力复工复产。

  

  2全速推进“六清”行动,决战决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今年是为期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收官之年,也是迎大考、见真章、验成效的决胜之年。全省法院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办案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开展“六清”行动为抓手,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打响执法办案攻坚战

  制定“案件清结”工作方案、“黑财清底”实施意见,明确涉黑恶案件审判执行任务,压紧压实办案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带头办案,全省法院审理涉黑、涉恶犯罪案件11件199人、120件938人,重刑率分别为62.67%、27.78%。坚持“打伞破网”,审理黑恶势力“保护伞”犯罪案件21件89人,有效发挥“伞网清除”维护群众权益、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作用。

  坚持“打财断血”,加大财产刑适用力度,依法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38人,判处罚金7792.9万元;开展专项执行行动,执结310件,执行到位4257.1万元,努力摧毁其再犯经济能力。出台案件督办程序规定,建立涉黑恶案件分级分片督导机制,立案督办指导案件62件821人,全面提升审判质效,将打准打实要求落到实处。

  参与综合治理协同战

  全省法院在狠抓执法办案的同时,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加强部门行业联动,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坚持深挖细查,完善线索移交办理机制,深度排查涉黑恶犯罪线索55条、“保护伞”线索25条,移送查实涉黑恶犯罪案件2件,落实“线索清仓”。把专项斗争同“缉枪治爆”“禁毒防艾”、优化营商环境等结合起来,加大相关案件审理力度,指导中基层法院就审执工作中发现的行业领域突出问题,及时发送司法建议64条,助推“行业清源”。各地法院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集中宣判、庭审直播、推送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影响力。

打好长效常治持久战

  全省法院紧扣“标本兼治”要求,坚持“打”“治”“建”同步推进,持续开展长效制度机制建设,确保专项斗争行稳致远。出台提前介入程序规定,完善提前介入机制,充分发挥前置引导功能,推动解决“先诉后补”“边诉边补”等问题,促进办案部门工作有序衔接,工作经验被最高法院推广。制发规范量刑意见,着力解决量刑标准把握不准的问题,为常态化精准打击黑恶势力及“保护伞”犯罪提供指引。注重先进经验总结集成,出台打击信息网络黑恶犯罪实施细则,修订完善办案手册等制度规范,努力打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四川法院样本。

  下一步,全省法院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深入开展“六清”行动,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不断、劲头不松、力度不减。

  二是进一步落实重大案件会商机制,加大协调会商力度,深化证据标准、法律适用等共识,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得准、打得狠、打得稳。

  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总结推广扫黑除恶典型经验、特色做法,抓实长效常治各项工作,奋力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

  

  3全力强化破产审判,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全省法院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回应当前高质量发展司法需求。上半年全省法院审理破产案件284件,同比上升13.15%。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认真落实“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要求,对生产经营困难但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积极运用破产重整、和解方式予以挽救,清偿债权118.28亿元,实现国家税收30亿余元,激活、置换土地及房地产资源52.73万平方米,达州钢铁集团等一批知名重点危困企业“变破为立、化危为机”,实现良性发展。在盛马公司破产重整案中,依法确认税款及滞纳金性质、金额,妥善化解僵局,促成重整成功,实现多方共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探索破产财产再利用机制,借力政府平台和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植入优质资产,全面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产业升级和公司治理规范化。及时分析研判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发出司法建议36条,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过剩产能化解

  充分发挥破产企业识别机制作用,对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落后、无清偿能力、无营业价值的“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盘活闲置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执转破”,执行移送破产案件61件,涉及执行案件1236件,推动企业债务化解和市场出清。建立“管理人+辅助拍卖服务+网络平台”模式,公开、透明、高效处置破产财产,促进价值最大化。主动争取党政支持,全力做好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之间利益平衡,保障破产清算顺利推进。重视职工利益诉求,探索建立欠薪保障机制,强化职工安置保障,实现企业破产“零震荡”“软着陆”。

  加强配套机制建设

  深化完善府院联动机制,雅安、内江等地法院加强与当地政府协调沟通,协商解决相关问题,保障企业清算、破产顺利进行。深入推进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截至目前8个中院专设清算与破产审判庭。积极探索破产案件简易审机制,开展长期未结破产案件专项清理工作,提升破产案件办理效率。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同比缩短56.31%。推动破产管理人分级管理,建立破产管理人淘汰、增补、升级制度,努力提升执行破产事务的能力水平。成都中院创新建立破产管理人负责人资格制度,实现破产管理人名册编制由“机构定人”到“人定机构”的转变。

  下一步,全省法院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用好用足中央和省政府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不动产处置、税费减免、职工安置、企业注销等问题,改善破产审判外部环境。

  二是大力推进破产案件简易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召开债权人会议、开展破产财产司法拍卖等,提高破产审判效率。推动成立成都破产法庭,提升破产审判专业化水平。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破产审判,更好发挥破产审判在减轻企业负担、缓解债权风险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破产管理人监督管理,完善选任和退出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素质和能力。推动成立省级破产管理人协会,完善破产管理人行业自律、履职约束机制,提升破产管理人队伍规范化水平。

  

  4全程开展诉源治理,助推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去年,中央、省委专门就社会治理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省法院以纵深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为抓手,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标本兼治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助推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构建诉源治理大格局

  配合省“两办”出台指导意见,建立健全诉源治理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推动形成诉源治理“一盘棋”大格局,更好发挥诉源治理“治未病”功能。与省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出台意见,建立工程领域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纠纷。强化大格局意识,主动发现前端防控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加强司法大数据研判、预警,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态势分析意见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其中,关于涉疫情纠纷、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等调研报告获省领导批示。

  完善多元解纷体系

  认真落实《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汇聚各方资源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诉源治理“治欲病”功能。截至6月底,全省法院设立律师调解室163个,吸纳2110个调解组织参与调解,上半年调解案件1.9万件,确认调解协议8305件。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泸州市江阳区、内江市东兴区等地法院在政法委领导下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实现诉非有效衔接,推动矛盾纠纷联动处理、快速化解。推广应用人民法院在线调解等平台,把纠纷化解“搬”到网上,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强化内部诉源治理

  加强“立审执监访”各环节协调联动,推动诉内纠纷实质化解,力争实现“一个纠纷一个案件”解决,全面发挥司法“治已病”功能。强化审判质量保障,完善发回重审、改判、指令再审沟通机制,定期通报“四类案件”监管、类案及关联案件强制检索等情况,加大案件评查力度,避免因质量不高导致二审、再审、涉诉信访等案件产生。上半年,全省法院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87.59%,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生效案件服判息诉率97.81%,同比上升0.97个百分点。强化审判指导,四川高院发布典型案例14件,推动实现“一个案件解决一类问题”。

  下一步,全省法院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相关部门充分认识诉源治理对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诉源治理大格局。

  二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努力提升调解人员能力水平,增强纠纷多元化解实效。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参与支持诉源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下半年,全省法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c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0/07/id/5383156.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