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郭永怀与那抹永不褪色的红

时间:2025-08-05 来源:山东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情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法治山东”开设“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专栏,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诵读一封封穿越烽火的红色家书,赏析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诗歌,探访一座座承载历史的红色遗址,……,让这些矗立于山河之间的巍峨丰碑,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荣成市静卧于胶东半岛最东端,这片蔚蓝与苍翠交织的土地,孕育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际,郭永怀毅然决然放弃外国的优越条件,来到祖国荒漠深处的核试验基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是“以身许国”精神的壮丽写照,更是荣成红色基因的璀璨缩影。

  

  

  以身许国的科研征程

  郭永怀的赤子之心深耕在荣成这片热土之上。在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的海草房院落中,门楣上“忠孝二字传家国,诗书万卷教子孙”的楹联,不仅是郭氏家族的精神训导,更成为他毕生践行的信仰坐标。1939年,郭永怀报考竞争激烈的中英庚款留学生,以与钱伟长、林家翘并列第一的成绩被破格录取。在美研学期间,郭永怀同钱学森一起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但祖国始终是他心之所系。1956年,为冲破回国阻挠,他当众焚毁十余年科研手稿,并捐出全部积蓄,携家人踏上归途。

  回国后,郭永怀即刻投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设,并秘密参与核武器研制。在青海221基地海拔3270米的荒漠中,年过半百的他与青年科研人员同住帐篷,提出“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攻关策略,创造性解决原子弹引爆方式分歧,为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奠定核心理论基础。1967年6月,他参与攻关的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仅用2年8个月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速度远超美苏等国。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重大热核数据,为抢抓研究进度,他连夜搭乘飞机返京汇报。12月5日凌晨,飞机于北京机场降落时失事。救援人员在残骸中发现两具烧焦遗体紧抱在一起,是郭永怀与警卫员用身躯护住了这份装有绝密数据的公文包。公文包中的文件完好无损,二人却壮烈殉国。22天后,依据这份用生命守护的文件数据,中国首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

  荣成市深耕郭永怀精神资源,建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与故居,打造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陈列馆自2016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者近百万人次,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成市司法局创新实践“红色精神赋能法治建设”模式,将郭永怀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永怀”精神。同时推行学习红色精神,强化基层法治服务,因地制宜统筹分配全市70名律师和33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实现838个村居“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顾问每月为村(居)提供服务累计不少于8小时,由顾问与村(居)约定时间按时到村(居)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接待群众咨询,以“永怀式”精神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从郭氏家训的谆谆教诲到陈列馆中完好无损的公文包,从大漠升腾的蘑菇云到村居法律顾问接待群众的场景——郭永怀精神已融入荣成法治建设的血脉。新时代新征程,荣成市司法行政队伍持续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行动。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507/0d0d5c12-ad94-4a72-85e6-7df8b5c523e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