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人民法庭丨龙华法庭:以“牵牛花”调解工作法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时间:2025-08-26 来源: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在川南秘境屏山县龙华古镇,青石古巷与碧水丹山相映成趣。这里不仅坐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的苍翠秘境,更矗立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第一大立佛八仙山大佛,千年佛光与桫椤云海共同孕育出"川南秘境·禅意古镇"的独特气质。驻守此间的龙华法庭,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植这片灵秀山水,让司法服务如牵牛花藤般绵延古镇街巷、攀援云上山寨。

  

  

  

  三阶解纷法

  从扎根到共治的司法实践

  

  

  龙华法庭创新提出"扎根基层、藤牵各方、牵手言和"为内核的"牵牛花"调解工作法:前端扎根基层,就地解纷“治未病”。立足辖区实际,积极回应辖区司法服务需求,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与龙华镇综治中心协同联动,选派1名资深法官、2名法官助理组建“驻综治中心审判团队”,实行“周坐班、日响应”机制,深度参与综治中心日常运行,入驻以来通过工作站联合化解矛盾纠纷上百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中端藤牵各方,多元解纷“消已病”。打造“1+2+N”多元解纷网络,培育乡贤调解队伍,化解纠纷410件,联动劳动部门处理争议370余起,联合政法机关化解信访积案14件,推动案件量下降近三成。后端牵手言和,实质解纷“防再病”。创新示范诉讼化解类案纠纷,发出司法建议推动类案纠纷诉前化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数据见证善治

  四年耕耘结硕果

  

  

  四载春秋见证善治硕果:案件受理量从316件降至222件,降幅达29.7%;调解成功率以年均8.2%的增速攀升至63%,稳居全市前列;诉前化解纠纷597件,相当于让三分之二的矛盾止于未发。这组数据背后,是法庭干警踏遍龙华的坚实足迹。

  

  

  

  从省委政法委的肯定推广,到相关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报采用;从全市法院“全域枫桥”行动现场会的经验交流,到连续两年蝉联"全省人民法庭先进集体"的荣誉加冕,龙华法庭以"枫桥经验"本地化的创新探索,让法治清泉浸润千年古镇,用善治笔触绘就山水人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画卷。下面我们跟随牵牛花种子的脚步一起看看屏山法院如何从小案件中实现"法润山水安万家"的治理愿景吧!

  

  

  牵牛花的故事

  

  落地生根:青石缝里的司法温度

  

  我是一颗牵牛花种子,被风吹到屏山县龙华法庭门前的青石缝里,那天下着大雨,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拿着一张被雨水打湿的模糊不请的借条,满脸焦急地走进法庭:"法官,快帮我看看,这借条被雨打湿了还有用吗……"大爷从塑料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纸团,指腹在模糊的指纹处反复摩挲。周法官的眼镜蒙着水雾,却将老人的焦灼看得分明:"您放心,我们一定帮您要回借款。”老人紧皱的眉头开始舒展,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那天,老人走后,我听见法官给被告打了很久的电话,被告最终同意调解支付老人借款。于是,我想留下来看看,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就这样,我在法庭门前的石缝里扎下了根。

  

  藤蔓攀援:茶香氤氲的调解艺术

  

  

  我的藤蔓在第三个月悄悄攀上法庭的栏杆,记得那是一个春日,龙华法庭的茶桌调解室里茶香肆意,蒋法官向两位因买卖合同纠纷来到法庭的当事人斟上屏山特产“炒青茶”,伴着袅袅茶香展开调解:“屏山炒青讲究‘三炒三揉’方得醇香,企业经营也需相互磨合才能长久。今日我们以茶会友,大家慢慢聊。”随着茶香浸润,两人之间绷紧的弓弦,在袅袅茶烟里渐渐松了神色。

  

  

  蒋法官灵乘机转换话头,他先与原告沟通,转而又对被告叹道:"商誉如茶香,沾了火气可就变了味。"通过两小时耐心沟通,蒋法官以“一杯屏山炒青茶”为媒,一起标的额达100余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就此得以圆满解决,促使双方当庭握手言和并即时履行义务,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司法实践。

  

  花开遍地:多方联动的“薪”福答卷

  

  

  我的第一朵花苞绽放在农民工讨薪案调解现场。那天,法庭联合龙华镇综治中心召开联席会议,镇党委领导亲自部署,将牵涉5名农民工切身利益的五起劳务工资纠纷纳入“基层治理”重点案件。法庭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组成调解组,面对五位农民工的血汗钱诉求,综治中心主任直指核心:“工人工资必须优先解决!”

  

  

  蒋法官凭借着丰富的审判经验,现场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条内容,又结合了一些类似案例:“王总,2万元也不多,你这边先垫付了,后面从结算款里面扣,这个方案你看行不?”……派出所民警维持秩序,司法所调解员疏导情绪。最终,发包方当场代付拖欠的2万余元工资,老李划开到账短信时感慨地说道:“法庭联合综治中心解决问题的速度真快,太感谢你们了。”

  

  

  一年又一年,我见证着法官们背上法徽走村入户,他们的足迹像我的藤蔓般延伸,扎进田间地头,在春耕时化解土地纠纷;攀上镇街茶肆,在采茶季调解劳资矛盾;缠绕着百姓的房前屋后,用家长里短的絮语织就法治的经纬。

  

  

  


原文链接:http://scfy.scssfw.gov.cn/article/detail/2025/06/id/887108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