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街道办:“1+6”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时间:2021-05-20 来源:贵州长安网 作者:佚名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就是在山峰成林的万峰林,曾经,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群众矛盾纠纷,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常“望山叹息”。

时过境迁,如今的万峰林街道办,在大力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过程中,通过探索建立“1+6”工作模式,成功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任督二脉”,找到了社会综合治理的“万峰林模式”。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一体运行的有机整体,是开展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根据上级安排部署,在全面开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机制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以‘1’个村综治中心牵头,分别建立党小组、退伍军人、老年协会、文艺队、客栈协会、外出务工‘6’个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协助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以及社会面防控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对于“万峰林模式”,万峰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唐贤武这样解释。

记者了解到,经过不断坚持推进,万峰林街道如今已建立起一个综治中心基础平台,划分了以村民小组为最小单位的77个网格,以十联户为最小单元,选优配齐了377名联户长,紧紧织密了联动共治体系“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正大踏步有序推进。

工作模式的探索推出,无疑为万峰林街道办探索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又增添了浓墨重彩一笔。

那这“1+6”工作模式又是如何运作发挥“1+1>2”效能的?

原来,按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万峰林街道办组织建设的村级综治中心,是“中心枢纽”,统筹开展各项基层治理工作,是重要的“1”。而剩下的“6”,则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党员矛盾纠纷调解党小组,凭借基层党员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生活环境和人员熟悉、对周边矛盾纠纷苗头捕捉敏锐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勤沟通、勤走访,积极化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

退伍军人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法治宣传、权益维护、矛盾纠纷化解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有效化解涉军群体矛盾纠纷。

老年协会矛盾纠纷调解小组,主要以60岁以上老人为主,凭借德高望重、处事公道、经验丰富、受人信赖的优势,帮助调解矛盾纠纷。

文艺队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充分发挥文艺队的妇女骨干作用,利用“串门唠嗑”机会,帮助劝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及早发现矛盾隐患。

客栈协会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利用商家成功经营客栈的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发挥客栈的商业连带作用,着力解决客栈在建立、经营、出租等方面出现的矛盾纠纷。

外出务工矛盾纠纷调解小组,主要是对有两地分居、招婿、失独、婚姻关系变化、抚养关系变动等情况的家庭,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况,经常性主动上门做好调解说服工作,重点解决城乡差距和婚姻观念转变导致婚姻感情纠纷、婚外情纠纷、恋爱情感纠纷、农村彩礼纠纷等。

“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做细、做精、做广,才能更好有序推进。”唐贤武告诉记者,自从万峰林街道办根据辖区地域以及人员构成特点,探索推出“1+6”工作模式以来,万峰林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书写了崭新的篇章,出现了喜人的“一起一降一减”现象。

“‘一起一降一减’,即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数量起来了,社会风险隐患却降低了,治安案件和刑事发案减少了。”唐贤武自豪地说,这与“1+6”工作模式,把小问题、小纠纷、小防控直接化解落实在基层神经末梢密不可分。

据统计,2020年,万峰林街道办下辖的党员矛盾纠纷调解党小组,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起;退伍军人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参与调解矛盾纠纷32起,有力保障了辖区内的社会稳定;老年协会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5起,为万峰林的和谐稳定贡献了难得的“夕阳情”;还有以身边发生的事例为原型,通过生动的表演将基层人民调解员为民解忧、巧妙化解矛盾纠纷的形象展现在群众面前,营造良好氛围的文艺队矛盾纠纷调解小组……

“通过‘1+6’工作模式,我们不仅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还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全面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唐贤武说。(任莉)


原文链接:http://www.gzpeace.gov.cn/info/1403/46309.htm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