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婚姻被撤销后需要返还彩礼吗?

时间:2022-05-18 来源:陕西法院网 作者:佚名

  婚姻被撤销后,结婚前收取的彩礼需不需要返还?近日,汉阴县法院就审理了一起这样的民事案件。

  案情回顾:2021年10月,刘某(女)经人介绍与王某(男)确立了婚约关系,王某在订婚时向刘某的父亲支付了6万彩礼,另在双方亲友见面、“采门户”时支付红包若干,同年11月王某将刘某带到家中同居生活,同年12月在民政部门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因刘某婚前患有精神分裂症,在婚后生活期间无法自理,王某遂向汉阴县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婚姻,汉阴县法院经审理后依法撤销了双方的婚姻,在判决生效后,王某又提起诉讼要求刘某与其父亲共同返还彩礼及红包等财物共计7万余元。

  审理结果:汉阴县法院受理此案后,及时通知刘某及其父亲应诉,经多次调解无效,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法律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本案中王某与刘某的婚姻关系,因刘某在婚前未如实告之患有重大疾病的事实被撤销,被撒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故王某和刘某之间法律意义的婚姻关系自始不存在,属于应当返还彩礼的法定情形。

  对于彩礼的金额,双方对给付6万元的彩礼均无异议,主要在于“见面礼”、“红包”是否属于彩礼的范围,汉阴县法院认为彩礼是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男方及其家庭按照当地风俗向女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财物,是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双方经人介绍见面和到王某家按农村风俗“采门户”,王某给付小额的红包,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双方并未附有以结婚为条件,故该部分不属于彩礼。王某与刘某在一起生活仅两个月婚姻便被撤销,参照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酌情由刘某及其父亲共同返还彩礼5万元。该案判决后,为了化解双方矛盾,法官多次给双方当事人释明法理。2022年4月12日,王某、刘某父亲及双方亲友来到法庭,请求法庭再做调解,经协商以当场返还4万元彩礼而得到彻底的化解。

  法官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该条款中“未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应当理解为包括在法律意义上不存在婚姻关系的行为。本案中,王某与刘某的婚姻关系,因刘某在婚前未如实告之患有重大疾病的事实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四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撒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故王某与刘某之间不具有法律意义的婚姻关系,符合返还彩礼的条件,可参照双方共同生活时间长短、有无生育子女情况、双方的过错等因素酌情确定返还金额。

  法官提示:一方当事人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婚前如实告之另一方,不如实告之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一千零五十三条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一千零五十四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的规定。

  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五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原文链接:https://sx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2/04/id/663331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