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宣传 | 揭秘养老骗局之“民族资产解冻”

时间:2022-05-18 来源:福建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近年来,以“养老”为名的诈骗行为时有发生,“养老理财”“养老产品”等诈骗手段花样百出,给不少老年人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日前,检察机关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专项行动坚持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解密养老骗局

  防范养老诈骗

  如果您的父母或身边的老人

  整天关注微信群

  头像突然换成正装半身像

  且透露将会变得富有……

  一定要警惕

  他们可能被诈骗分子“洗脑”了

  遭遇了“民族资产解冻”骗局!

  

  

  1

  真实案例

  受害人沦为工具陷入深渊

  

  2016年至2019年间,被告人李某某积极参与“大好河山雨露”“为人民服务精准扶贫”“慈善富民”“华夏慈善基金会”等多个项目,上述项目是以缴纳10元、16元等少量会费即可获得10万元或更多巨额回报为利诱,骗取他人钱财的虚假民族资产解冻项目。李某某明知项目是虚假的,仍然帮助上游犯罪分子收集会员个人信息、收取会员费用。

  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间,李某某协助高某某、陈某某等二十余人收取各类民族资产解冻类虚假项目会员费,共计人民币1259333.7元,其中大量被害人为中老年人。

  最终,被告人李某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李某某本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稳定的工作,过几年就能安享退休生活,却因一时贪念,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按照犯罪分子指示将聊天软件的头像昵称修改成真实名字与证件照片,经常在微信群、QQ群签到打卡,接受所谓的“政策宣讲”、“保密培训”,还帮着拉人头、做报表、收集钱款,一步步沦为诈骗犯罪分子的工具。

  

  2

  揭秘骗局

  

  什么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通常假借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编造民间财团与外国财团竞争保家卫国、成为国家的经济卫士、国家发放扶持款等各种虚假信息,谎称未来能得到丰厚“福报”的方式进行诈骗。

  

  “民族资产解冻”的诈骗模式

  

  犯罪分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制作虚假证件,以“精准扶贫”“慈善帮扶”“军民融合”等名义,借助微信群、QQ群发展下线,采取非接触式的手段做宣传推广,引诱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各类所谓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基金会”和“项目”,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等方式收单、转移赃款。

  

  3

  检察官提示

  预防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谨记“三个凡是”

  

  1.当前,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凡是打着民族资产解冻旗号进行敛财入会活动的,均是诈骗。

  2.凡是自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箱、QQ等方式进行所谓的“委托”“授权”“任命”,均是诈骗。

  3.国家不会通过网络等非正式方式发放扶贫款、救济款,凡是声称缴纳数十元、上百元会费就能获利数万元、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各类App、项目,均是诈骗。

  

  来源:延平检察微信号

  转发:福建检察新媒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Og9n1FoLuQ6N7C-Z_5OYQ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