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乡愁

时间:2022-07-13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冯毅

  我的老家地处冀东南平原,多沙性土壤。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的那个年代,为了先把肚子吃饱,这里大田的农作物以红薯居多。因为,红薯产量高,较其他农作物好打理。

  当然种红薯也是需要费力气的。首先要提前育秧,整地起垄。栽种时,几乎是全村人出动。有人挖窝,有人埋秧,有人培土,有人浇水。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此后,还要经常给红薯除草、翻蔓,防止狂长的藤蔓带走养分影响红薯生长。待深秋红薯收获时,全村更像是过节般热闹。年轻的壮劳力负责挖,大姑娘小媳妇负责拾,老人和孩子们负责往家运。红薯大的如狗头,小的如鸡蛋,堆满村里的每个院落。

  接下来,就是切红薯干。因为鲜红薯不易存放,晒干后的红薯干就成了每家每户一年都可以吃的口粮。那些日子,如果你到村里看一看,房顶上、院落里、街道旁,处处都是切好的白生生的红薯片。

  就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细心的家庭主妇们开始为喝“蝌蚪”做准备了。选些红薯擦成细丝,放入盆内,再加入水反复揉搓,让红薯内的淀粉沉下去,待将水倒掉后,便是晶莹洁白的红薯淀粉。将其晾干了,细心保存起来。

  至来年盛夏,天气热得让人喘不上气来。但地里的玉米、大豆要耪,棉花要修枝除草,白菜萝卜也要整地育秧,男人们在地里忙上半天,后背晒得脱了皮,脖子上长满痱子,哪还有胃口吃饭。

  这时,该是“蝌蚪”隆重登场了。手巧的家庭主妇们将红薯淀粉搅成粥状,再用漏勺慢慢地漏入开水中,不规则的淀粉疙瘩便像一个个小蝌蚪样,漂游在锅内。熟了捞出来过凉水后,佐以蒜末、辣椒油、醋,一盆别具风味的“蝌蚪”就算做好了。男人们风卷残云般喝下去,再吃上两个红薯面做的大饼子,下午干活的精气神又充沛起来……苦不垮、累不垮的父老乡亲们,靠这种味蕾上的自我调节,坚韧地走向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前几天,我回老家看望小表叔,说起当年这些往事,心直口快的表婶说:等到下次你再来时,我给你做一顿原汁原味的“蝌蚪”。

  我对此很是期待,不仅仅为了重拾舌尖上的记忆,还是因为那难以忘怀的乡愁……

  (作者单位:沧州市新华区人民检察院)


原文链接:http://www.hebeipingan.org.cn/system/2022/07/08/03017651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