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古稀中国 风华正茂

时间:2021-05-20 来源:天津长安网 作者:佚名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略带哲思的问题如同生命一般悠久、古老。放到现在,单从表意来看,几乎每个神志清晰的国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来自中国。”然而,这个看似简单平淡的回答,是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用钢与火、血与肉的碰撞才完成的。喑哑的嘶喊声、高昂的动员声、幽咽的悲泣声、壮烈的欢呼声……伴随着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是从灵魂深处跳动出的音符,奏演着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为悲壮、最为恢弘的乐章。国若不国、我将无我。共和国的建立与成长,使每个中国人都免于沦为无处归栖的幽灵,可以自由光明地生活在阳光下,有追逐幸福的权利、有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平等待我之国家中,我们可以坦然自豪的说出那句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国。”

  黑暗烛火

  在黑暗中,没有什么比飘烫的烛火更引人注目,更能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在孕育共和国的母胎中,注定是一片幽暗和动荡不安,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西方列强环伺,客观上为共和国的诞生埋下了历史的伏笔,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最为顽固、最为激烈的阻挠者。然而,历史的长河也因为隘口和礁石才变得浪滔汹涌、波澜壮阔。这是历史的大势,无论黑暗如何漫长,总会有光亮的那一天。所以,即使是在那个晦暗的年代里,也总会泛出点点烛光,让人们依稀辨认出前面的路。

  第一盏烛光被点亮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至此,中国2132年的帝制历史宣告终结。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一场近现代式的中国社会革命拉开了帷幕。

  不同于传统的农民运动,亦或是打着勤王戡乱或是吊民伐罪的旗号,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它不是单纯地奋力自保,也不是简单地旨在推翻某个统治者或某个王朝,他渴望改造的是一个制度,擘画的是一个与当时先进世界相接轨的新未来。然而历史并非是一位丰满的理想主义者,他仿佛一位挑剔的观众,审慎又批判地看着这一幕幕剧演。实践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大地上,企图推翻帝制,就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想法和做法并未得到历史垂青,后来袁世凯窃取政权、破坏革命,宣告辛亥革命失败,军阀割据开始。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并非游鸿掠影,只留空鸣。它是划过天际的流星,刹那间燃起的光与热留下的是一颗希望的火种,中国思想解放的洪流已浩浩汤汤不可阻挡。

  第二盏烛光被点亮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其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历史之所以迷人,是因其既对立又统一,充满着理性和哲学的光辉。一方面它未卜难期,充斥着或阴郁、或明媚的各种色调,且相互转换令人炫目。另一方面它有迹可循,若以历史大视角来看,一出出相似的剧幕总能轮番上演,如果按图索骥、依章而寻,亦能抓住其本质规律。五四运动的爆发看似出人意料,没有权力的学者工人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角。实则有其必然性,一是军阀势力媚于列强,面对威逼利诱毫无原则的妥协忍让,而罔顾民意舆情。二是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变大,独立谋生的工人,摆脱了小农思想的束缚,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是学者发起运动的天然同盟军。

  五四运动没能挽回青岛,更没有结束军阀割据。但它带着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为革命力量的团结做了充分的积淀和酝酿。更关键的是,它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至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了。

  第三盏烛光被点亮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历史的选择往往耐人寻味,自古成大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总的来看共产党人不占天时,缺乏成建制的武装和正规的军事训练,就连苏联早期的经济援助也大都给了国民党。也不占地利,至少在大城市难以立足,只能退居于红色根据地,难以获取充足的发展资源。恐怕就占人和,还只是工农阶级,且需要不断动员和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一个贯穿了一个多世纪的时代之问,蒋介石深思过,美国等西方列强也思考过,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时刻自省自问,用实际行动继续回答的时代课题。

  抚今追昔,从现在来看,共产党为何能成功早不是什么秘密。我们有正确的纲领、有严密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发展动员群众的能力等等。但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是有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俄国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带来了新中国孕育的希望,即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当时来看,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中国建立最大阻碍和最主要的矛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其成功不是在谈判桌上妥协来或者办公室里制定出的,任何幻想借于外力,照搬照抄于他国建国模式、发展模式的做法只能变为幻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洞悉中国社会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此中国走上了复兴的光明坦途。记得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歌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彼时感触不深,现在想想,诚哉斯言。

  二、苦难辉煌

  凤凰历经焚身之苦,从余烬中涅槃。我们国家从沉沦到迈向复兴,也经历了地狱般的战火洗礼。烈火融淬、百炼成钢,共产党人经过了外围堵截、内部争论、无尽跋涉、惊人牺牲,终于以钢铁般的意志在苦难岁月完成了最壮丽战斗史诗。时过境迁,回首过往,那段苦难征程成为我们后人所继承的一笔巨大遗产,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精神支撑。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两段论述贯穿了整个革命战争时期,苦难由此,辉煌也由此,由此窥之,可见全貌。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们的朋友自然是国民党,敌人是北洋军阀。我们通过暴烈的行动,使军阀逐渐被瓦解,在革命战争一路高歌猛进,节节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调转枪口对准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在共产党人的头上,朋友到敌人转变之快令人咋舌。在敌人的高压态势下,慷慨就义者有之,叛变投敌者有之,理想信念在此时变得异常昂贵或廉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革命者对于自己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也体现出共产党人不惧挑战,勇于战斗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不错,从内外交困中一路走来的共产党人,天生就有战斗的激情和斗争的本领,共产党人打是打不倒的,从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就可见一斑,这也直接赋予了新中国坚韧顽强、无惧风浪的“精神底色”,但这底色里既有振奋人心的胜利,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着国家在建设中所要付出的代价。

  代价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的左倾冒进路线使红军付出惨痛的代价,不得不撤出“红都”瑞金,开始战略转移,永载史册、可歌可泣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由此发端。长征的故事耳熟能详、惨痛的教训也深入人心,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朋友与敌人的关系并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两种思想之间、真理与谬误之间同样也是对立的、如同朋友与敌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何是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真理,或者说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径,就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而言,任何与它向左的思想都是谬误的、都是与中国实际建设发展相敌对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过右的思想,使共产党人授人以柄,大搞迂回革命路线,最终几乎沦为砧上鱼肉。而王明的左倾路线则矫枉过正,与国民党针尖对麦芒,在正面战场上刀枪互往,除了一腔血勇可堪道哉,别无其他。所以历史选择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这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真理不是定之于一樽,它随物赋形,但核心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敌人和朋友的关系在国难当头又迎来历史性的转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其中“西安事变”发挥了历史性的贡献。对于抗日战争不做赘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国共两党所付出的牺牲也触目惊心。单说日本侵华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灭种的时刻,不只是说中国几乎大半的土地落入敌人之手,中国产生的叛徒也为二战各国之最。为何如此?仅是中国人基数大吗?或许,可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清晰的国家概念(只有部分人有),只有民族概念。对于占大多数的汉族来说,亡国殖民概念或许没有异族统治更容易接受,但二者的差距极大,前者是国没了,后者无非就像元朝和清朝一样,不过是换了个统治者罢了。慢慢的就像剃头留辫子一样,前期抵制,后期适应,到最后还舍不得,不得不说这种思想及其危险,欲灭其国,先灭其思想,这种例子并不鲜见。所以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所获得的,并不只是战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双方通过组织动员各个阶层的国人,共同投入抗日战争,现代化的国家概念随之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新中国的雏形已然形成。

  雏形同躁动于母胎之中,快要成熟了的婴儿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而完成这一转变靠的是三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红军以披靡之势,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国解放。回首往昔,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打了十年,这十年间红军付出的牺牲难以估计。待到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最后兵退台湾,全国解放,只过了三年时间。在三年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全副美械武装,军事实力不可谓不强,即便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战火洗礼,逐渐发展壮大,但在硬实力上仍处于下峰。而历史为何最终选择了实力更弱的共产党,值得人深思回味。

  笔者认为当时有两个战场,一个战场兵戎相见,刀枪往来,所争者一城一地。一个战场思想交锋,主义对决,所争者天下民心。国民党首败于政治,党内派系斗争不断、作风奢靡、经济腐败,且不说三民主义并不符合中国现实革命,单说国民党后期种种行为,也与三民主义相去甚远。受此影响,在面对英勇顽强,团结一心,人民拥护的红军时,战场溃败也就不难理解。

  都说历史是面镜子,以此观照当前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不得不说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之举。民心向背,关乎生死存亡,对一党如此,对一国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

  红色崛起

  红色是血的颜色,它象征着激情、活力与力量,没有红色的底蕴,就不可能突破黑暗的束缚,战胜艰苦的岁月,更不可能在一穷二白中起家,在一张白纸上擘画如此恢弘的画卷。共和国是红色的,这个底色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被鲜明的赋予。只不过,从一开始的涓涓细流演变成为如今的赤色汪洋,近百年的历史见证着共和国这股“红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

  这破题的第一笔就是社会主义改造。从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楼高万丈从地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是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国今后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中国这个贫困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本就属于开天辟地之举,需要在摸索中前行,经历迂回曲折在所难免。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左倾”冒进情绪,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后短短两年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错误路线,大练钢铁等政策,既造成了人员资源浪费,又使得我们错过了时代进步的步伐。

  从哲学上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体到发展就是成功与失败并存,为其艰辛,方显勇毅。共产党人的一大优点就是不怕面对错误,善于纠正错误,这是被实践反复所证明了的。应该说珍惜当下,接续奋斗是我们不负历史,不负先辈唯一的选择。

  这起死回生的第二笔是改革开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彼时“愁云惨淡万里凝”,社会主义何去何从?这是道路问题,悠关生死。随着真理大讨论、小平同志南巡,前行的道路再次被真理的光芒照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摸清社会主义本质和摆脱贫穷现实问题是高度统一的。一场改革的春风,发展的热潮“席卷”华夏大地。

  新中国是幸运的,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制度,从一诞生就被敌对者企图扼杀于摇篮,但每每到关键时刻,作为掌舵者的共产党总能起死回生,力挽狂澜,开辟一片新局。这也充分说明有优秀的领导政党对于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对于改革开放,如何称赞都不为过,不但是因为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成功的解决了十亿多人吃饭的问题。

  吃饭是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古人讲:“仓禀实而知礼仪。”对于国家来讲,人民吃不饱饭,就像埋了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动乱,毕竟苏联解体殷鉴不远,看似庞然大物,倾覆也在旦夕之间。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它满足了人民最现实的需求,给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发展保障,既人心。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浓墨重彩的第三笔。四十年弹指一挥,共和国发展翻天覆地,真可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中国高铁驶出国门,神舟飞船九天揽月,消费狂潮震惊世人之时,中国又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利用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带来的快进式发展已然动力不足,中国这艘巨大航船要如何继续破浪前行,探索“深蓝”?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给了最终答案,就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发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其全面在于统筹发展各领域,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深化在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发展层次。可以说格局之大、谋虑之深前所未有,从目前所取得战果来看,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是彼此不分,相辅相成的。这浓墨重彩的第三笔,执笔人是共产党,而运笔的力量却来自人民,若想取信于民,厚植群众基础,除了兑现发展承诺外,更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这已成为新时代的鲜明导向。在党中央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中,人民群众看到的是一个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政党,看到的是国家的希望和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瑰丽的梦想必将变为现实。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在幽暗的岁月里被反复构想,在战火中孕育,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经历了无数坎坷的新中国,未来的路也注定不是一片坦途,但坚强的国民、坚强的国家总是在挑战中成长、在危机中破局。回首近百年奋斗之路,自豪油生,展望前方辽阔云天,斗志满怀,愿我国国运长盛、我国人民福泽绵长。

  (作者:魏海龙 单位:武清法院政治处)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wh/xlyz/tjcaw-iicezueu6555957.shtml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