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志”的归因

时间:2021-05-20 来源:天津长安网 作者:佚名

  “鸿鹄之志”的归因

  

  作者:荣若钢 作者单位:公安和平分局

  这几天谁焦头烂额?估计北大校长林建华当属其中之一。一句“鸿浩志”(应为鸿鹄之志),立刻让他成了“网红”。好在林校长转天就发表了致歉信。

  按说,人家知错就改,再不依不饶,就有点儿不厚道了。但细读那封信,发觉林校长把“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归咎于文革,归咎于没有受到完整、系统的基础教育,归咎于自小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这里涉及到归因问题。归因,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它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是指,出了问题找自身原因,外归因则是找外部原因。比如上学迟到,内归因的同学会谴责自己起床太晚,而外归因的同学则抱怨路上堵车。现实中这两个原因都存在,但到底哪个才是主要原因呢?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说过著名的一句话,“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呢?”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归因,或者过于强调外因,是推卸责任的一种心理状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文革已经结束42年,它的确毁掉了一批人,但也成就了一批人。国家领导人,知名作家、大学教授等,大多从十年风雨中走来。归因文革,站不住脚。另外,林校长还说:“我所有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的。”看过视频的人都清楚,林校长在读“鸿鹄之志”时,明显停顿了一下,以至于连“之”字都略过去了。难道写的时候认识,读的时候忘记了?抑或,这不是重要讲话。

  为人师表,更应当三省吾身。查找内在原因,深挖思想根源,才是赢得谅解的最佳途径。同时,人生的路很长,难免会遇到磕磕绊绊,老师还要以身作则,教会学生怎样面对问题,怎样修正错误,而不是一味的讲外归因。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wh/xlyz/tjcaw-ihaichqz4237891.shtml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制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